壹、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壹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壹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壹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擡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壹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壹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二、於謙的故事
於謙小時候,束發兩髻,有個和尚笑他: “牛頭且喜生龍角”於謙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於謙回家之後,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於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於謙就回答說: “壹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已贊同2| 評論 2011-11-26 16:45 熱心網友
鼻子氣歪了。 已贊同2| 評論 2011-11-28 22:02 悲催de反抗 | 壹級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壹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壹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壹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壹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
有壹天地聽說有壹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裏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麽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壹天他到壹條小河邊去玩,看見壹個老太婆在磨壹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妳為什麽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麽粗的鐵棒怎麽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壹代“詩仙”。
陳摶自五代至宋初壹直是在華山修道,因他負經綸之才,又多次奉當時帝王之詔問,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稗史小說也有不少記載。茲從記載中摘出幾則有關陳摶的詩歌傳說,以見其故事之壹斑。
關於陳摶睡覺的傳說,《山堂肆考》說他大睡三十六載,小睡壹十八春。
“陳摶大睡覺”是句民間流傳頗廣的俗話,《堅瓠集續》中有個故事:說他在華山雲臺觀修道,每日總閉門獨睡,壹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聽說他很有學問,又能睡覺,壹時好奇,想看個究竟,就派人把陳摶召到他的禁中,鎖在壹間房子裏。鎖了壹月多,開門看時,陳摶依然在酣睡。周世宗知他是個有道之士,召見他談話,他對周世宗作歌道:“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衣鋪地。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鼾睡。閑思張良,悶想範蠡,說甚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閑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雲堆裏、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壹覺睡。管甚玉兔東升,紅日西墜”。
陳希夷隱居華山下,有壹年春日,在水邊石上閑遊玩,偶然蔔得壹個“遇需上爻”的卦。便對他的弟子賈得升說:當有三位不速之客來此。少頃,果然見壺公、赤松子、呂洞賓相繼到來。土地神趕忙捧出壹盤果,壹壺酒獻上。他們四個飲酌到半酣之際便各自賦詩壹首助興。陳摶詩曰:“春暖群花半開,逍遙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闕,閑踏青山碧苔;洞中睡來幾載,流霞獨飲千杯,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壺公詩曰:“壺中自有樓臺,四季鮮花竟開,閑時則飲瓊液,醉後或臥青苔;逍遙非關利名,落魄不染塵埃,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赤松子詩曰:“乍離南山竹齋,因過歸隱天臺,洞中美酒才熟,路上鮮花半開;我骨非是凡骨,君才亦是仙才,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歸來。”呂洞賓詩曰:“落魂直至此來,曾經幾度花開,悶便著錢沽酒,恣意千杯萬杯;閑遊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臺,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四人詠罷相視而笑,遂各散去。(此故事見於《筮述》)
宋時華州掾張刺達從太守來華山拜謁陳希夷先生。賓主敘坐後,又設壹座位於上首,如有所等候似的。這位太守大人,也不知陳摶設此虛位等誰。心想,我是此地太守,誰還能坐在我的上首?心中就有些不樂之意。等了壹陣,來了個蘭袍葛巾道人,態度頗端肅。陳摶拱揖讓坐。這來的道人競毫不客氣的坐在上位座上。太守見這位道人雖則神氣閑雅,卻是傲無遜容,心中更加不悅,很怪這位道人無禮。然而陳摶卻對這位道人甚恭。陳摶向這位道人請道:先生袖中何物?幸以相貺?道人從袖中摸出棗子三枚,其顏色各不壹樣,壹白壹紅壹青。白者授與陳摶,紅者道人自食,青者授與太守。太守越加心中不高興,就隨手給了張刺達。張刺達就把它吃了。這道人去後,太守問陳摶:適才來這位道人是誰?陳摶說:此即純陽真人也。太守悔恨不及,已無可奈何。張刺達自此亦得道成仙,往往遊於人間,每顯異跡。 (此故事見於《異林》)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年問詔陳摶赴闕。太宗自作《詔華山處士陳摶》詩雲: “華嶽多聞說,知君是姓陳,雲間三島客,物外壹閑人;丹鼎為活計,青山作近鄰,朕思親欲往,社稷去無因”。宋太宗還有壹首《贈陳摶》詩:
“曾向前朝出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陳摶見到這些詔書,煩惱非常,但又不得不作婉詞謝詔。宋太宗派業的使臣葛守忠有《答陳傳》詩雲:“華嶽三峰客,幽居不計年,煙霞為活計,雲水作家緣;種藥茅亭畔,栽松澗壑邊,暫離仙洞去,可應帝王選”。宋太宗這個人說來也怪,人家不願去做他的官,他偏要死皮賴臉地叫人家去。他又作了壹首《復召陳傳》詩:“三度宣卿不赴朝,關河千裏莫辭勞,鑿山選玉終須得,點鐵成金未是燒;紫袍綽綽宜披體,金印累累可掛腰,朕賴先生相輔佐,何憂萬姓輟歌謠”。陳摶見這些以勢欺人,金印作餌的語句,真要作嘔,說什麽也不去赴召,作了壹首《答使者辭不赴詔》:“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樂靜緣,山色滿庭供畫幛,松聲萬壑即琴弦;無心享祿登臺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只乞睡千年”。後來他藏到南峰壹處崖壁洞裏,這洞就是現在的“避詔崖”。可是他這麽以來,受命的使臣卻受不了啦,陳摶不下山,他們便無法在太宗交差。在使臣們的哀哀懇求下,陳摶想: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宋王挑著那“鑿山選玉”的旗子來就不好辦了,只得勉強走壹遭。於是寫了壹首《赴召答葛守忠》的詩:“鶴氅翩翩即散仙,蒲輪爭忍利名牽,留連華嶽傷心別,回顧雲臺望眼穿;涉世風波真險惡,忘機鷗鳥自悠然,三峰才欲和衣倒,又被天書下日邊”。陳摶到了汴京,太宗待之甚厚,太宗與陳摶談話,覺得陳摶的話很可聽,即遣太監將陳摶送至中書省。宰相宋琪等從容問道: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陳摶說:“山野之人於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法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於世何益?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君臣同心協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琪等稱善。以其語白上,上益重之。詔賜陳摶號“希夷先生”。陳摶留京數月作《辭朝歸華山》詩雲:“十年蹤跡蹈紅塵,為憶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壹般春。”宋太宗雖非常厚待陳摶,怎奈陳摶留戀華山,不肯在朝,太宗只好放他還山。不過宋太宗由於陳摶的赴詔,已達到他“鑿山選玉”禮賢下士的美譽,再以禮送陳摶歸山,更顯他禮賢的寬宏大量,釣譽已遂,也就樂於成人之美了。贊同110| 評論 已贊同1| 評論 2011-12-2 11:48 壞果子2代 | 四級
①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壹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
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
味,可是下面兩句卻壹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壹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
擡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壹早就
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壹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
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②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壹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壹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壹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
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
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壹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③ 在紀曉嵐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壹天,紀曉嵐帶著壹只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
墻上松脫的磚頭後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
著詩句走到墻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
吟了壹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
?」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
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
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④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為很有才氣的秀才,壹李壹宋,他倆結伴旅遊,壹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面樹蔭下有壹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壹葫蘆,便上前討水喝。老和尚打量兩人壹眼說,兩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說: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
⑤ 從前,有壹幕僚家有壹個天姿國色的閨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為妾。這位幕僚既不敢違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兒,正與妻子躊躇不定,愁眉不展時,女兒前來問安,見狀便問二
老有何心事?父母只好據實相告。
女兒聰慧過人,又孝順父母,便靈機壹動對二老說:“我有三個條件,壹是不光有父母之命,還得有媒妁之言,應請王公大人作媒;二是聘禮要有玫瑰寶石、黃色寶珠等珍品;三是
入洞房前,還要對壹副對子。三者缺壹,我決不和他成婚。”
父親連連點頭說好。次日稟復那位大官,他壹壹應允。迎親之日,那豪華氣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邁步欲進洞房,卻被侍婢擋住,讓其對對子,只見紅箋上寫著:竹映桃
花,君子也貪紅粉色。大官看著娟秀的字體,壹時對不上來,便移步庭院。正當仰望中天
明月,反復吟哦時,壹部屬過來問:“大人不入洞房,還有雅興吟詩作對?”大官便將索
對壹事告訴了他。部屬聽罷,連連贊嘆,上聯出得新巧,竹稱君子,紅粉桃花,壹語雙關。
不免也沈默構思起來。
這時,星月輝映,樹影婆娑,壹下子觸動了那位部屬的靈感,只見他搖頭擺尾地吟道:月穿楊柳,嫦娥原愛綠衣郎。
大官連說:“妙極!妙極!明天重重有賞。”便直趨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對幅,姑娘玩味壹番,提筆批道:“公系榜眼出身,對雖工麗,恐非出自心裁”。大官見批語,羞愧難當。他忖度片刻,便毅然離開洞房,去尋那位部屬,叫他去入洞房,
並以全部嫁妝為贈。 已贊同1| 評論 2011-12-4 09:42 不能淫456 | 壹級
舊 已贊同1| 評論 2011-12-4 14:47 周淇淇2 | 壹級
有壹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壹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順口答‘‘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已贊同1| 評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