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堯渡河的河道治理

堯渡河的河道治理

中、下遊河道彎曲狹窄,河床淤積嚴重,歷史上是洪澇災嚴重的地區。1975年,中***東至縣委、縣革命委員會動員全縣人民,對中、下遊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對幹流裁彎取直和改道切崗,1975年9月動工,次年4月基本完工,完成方村至河口的主河改道31公裏,新開河長19.3公裏,新築河堤24.50公裏,完成土石方874.64萬方。治理後的河道底寬82—100米,左、右灘地寬各20米,堤頂高程20—23.5米,頂寬4—10米,邊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達1960秒立方米。

明萬歷三年(1575),東流知縣陳春於河口處開浚南新河,不久淤塞。後人對此作記評估:南新河由於上遊之水“往往挾沙而下,易於淤淺”,度其地勢,應“建閘以節之,濱湖築堤以衛之”。但“第開濬江口施工非易,患於費無所出,而冷水港以上即建德所治,疏導上流勢順通力合作,則又患於牽制不前。姑存其說,俟有誌者而已”(清點慶《東流縣誌》)。古人雖有治河之意,而無此力,只有望河興嘆。新中國成立後,至德縣人民政府發動群眾對堯渡河中上遊水流急、坍崩嚴重的地段,采取塊石護岸。對河灘開闊、河岸低的地段,築堤壩防洪。先後治理14條段,總長12.97公裏,完成土方7.39萬立方米,石方3.65萬立方米。1957年,省水利廳組織勘察組對堯渡河進行實地查勘,著手進行堯渡河治理前期工作。1960年安慶專署水電局、1966年池洲地區水電工程處、1972年縣水電局,先後編制堯渡河治理規劃。1974年,在前幾次規劃基礎上,反復研究比較,再次編制了治理規劃。這次規劃同前幾次規劃不同點是,對堯渡河中遊治理棄除了在上遊建楓樹峽水庫方案,提出了河流改道與老河整治兩個方案。是年底,經省革命委員會批準正式實施堯渡河幹流中遊改道、下遊河湖分家、築堤、重開新河入江、支流治理、改道的方案,並列為堯渡河中下遊防洪圍墾火螺工程之中。

幹流治理的工程標準,河道按20年壹遇,洪峰流量為1960秒立方米,底寬為80—100米,縣城以下為五級航道,底部高程為10.5米。河堤防洪標準按20年壹遇,堤頂超高1.5米,堤頂高程為20—23米,頂高4—10米。縣城防洪堤按50年壹遇,洪水超高1.0米校核。

幹流治理從方村至河口,老河長為31公裏。治理工程主要有四項。壹是中遊段的河西畈改道。原河道自方村至赤頭長9.5公裏,繞縣城東逶迤而過,狹窄彎曲。新河改在縣城西,沿河西畈丘陵腳開挖,順直而下,河長3.3公裏。二是下遊段的開河築壩。新河道出石印洞以後,截斷澤潭湖,穿過龍王湖、小黃泥湖、小七裏湖,在這些湖中開挖河道。沿河兩岸築堤,實行河湖分家。新河自中遊至下遊,左岸築河西堤、堯香公路堤、歐窯大堤、小七裏湖外壩、牛腿大堤等5段,長12.82公裏。右岸築堯渡護城堤、澤潭湖堤、小黃泥湖堤、小七裏湖堤、泉水湖堤、團湖堤等6段,長11.4公裏。還在方村、蘆村、赤頭等3處,築堤3段,長1.38公裏。三是切崗工程。新河沿途劈開汪公包、板壁章、順風嘴、東流、茶葉山等5處丘陵,最大切深為12.6米,底寬60.0米,邊坡為1∶2,總長876米。四是建築物工程。主要建築物有橫跨堯渡新河、連接大石公路的堯渡大橋,該橋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5跨,每跨凈空30米,主橋長197米、寬10米,引橋長122米、寬21米。在河道入江口處建泄流量為1960秒立方米、12孔的節制閘和能通航100噸級的船閘壹座。

2011年起,東至縣開始實施堯渡河綜合治理工程,分堯渡老河綜合治理工程和堯渡新河綜合治理工程。堯渡老河綜合治理工程,是以河道及岸線公***綠地綜合整治為主體,通過全流域的水體疏通、截汙治汙、生態凈化、護岸處理、水土保持,建立起良性生態系統,還岸以綠、還河以清,全面提高縣城環境品位。項目建設內容包括:疏通河道5500米,堯渡河引水閘至堯渡老橋全長2520米駁岸、景觀建設,新建市政橋梁5座,沿河東路1024米,沿堯渡老河建設截汙管網4.3千米,堯河菜市場、縣總工會、堯渡醫院和沿河門面房的拆除重建,項目總投資3.74億元,其中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銀行貸款1.9億元。建成後將形成“壹河兩岸、六園六景、三十六點”的基本空間格局,為打造現代親水宜居園林城市奠定堅實基礎。工程建設工期28個月,從2010年2月開始至2012年6月結束。 香隅河改道工程是堯渡河中下遊治理的工程之壹,主要解決下遊的140平方公裏的防洪圍墾滅螺問題。香隅老河原在七裏湖匯入幹流堯渡河,新開河道從塘家壩始,沿20米高程線改道在烏石磯入江。河道標準按20年壹遇洪水,泄量為500秒立方米。新開河長13.1公裏。新河沿途破紅嶺、切開梅山、韓家壟、佛寶山、烏石磯山崗,長5.24公裏,再穿白洋湖,過小思湖,入鐵船渡。開挖新河,兩岸築堤9段,長6.5公裏。建有渡槽6處、涵閘3座、地下涵8處、公路橋1座。改道工程由西線指揮部組織施工。1974年12月4日破土動工,最多上工2.3萬余人。全部工程於1986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278.78萬立方米,石方23.02萬立方米。

梅城河系堯渡河壹級支流,原由縣城東匯入主流。1975年,隨於流而改道,改道從徐村始,沿山腳開挖,經梅城,達赤頭入堯渡新河。改道工程與幹流同時實施,先於幹流竣工。與此同時,還完成周村、汪山兩條二級支河的治理。新開河道1條,長3.8公裏,完成土方35.38萬立方米,石方6.31萬立方米,砌防洪墻1道,長230米,高5.5米,建赤頭、梅山公路橋2座,其他橋梁4座,跌水1處。老河變新河,防洪能力達20年壹遇。  堯渡河中下遊治理工程將年最高來水量為14.23億立方米的堯渡河,從牛頭山南的七裏湖中搬到牛頭山北,然後鑿河入江,使危害千年的堯渡河,變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發電、消滅血吸蟲病等多種功能的河流。 東流老閘,在長江右岸東流鎮南牛頭山腳,原名東流閘,後因建東流新閘,故名。該閘建在堯渡河入江口,是為拒江倒灌,減輕堯渡河沿岸和七裏湖區的洪澇災害而建的壹座節制閘。建於1967年,由省水利廳、池州專區水電局、縣水電局聯合設計,池州地區水利工程隊施工,到1970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63.5萬立方米,石方2.64萬立方米,混凝土7258立方米,國家投資210.62萬元。節制閘***7孔,其中:深孔1孔,閘底高程6.7米,凈寬6米,閘寬長32.5米,兼通航,可通30噸船位;淺孔6孔,閘底高程8.5米,凈寬5米,閘室為鋼筋混凝土拱式結構,長30米。深孔為鋼閘門,淺孔是鋼絲網水泥折板門,重12噸,設計最大排澇泄量600秒立方米。閘頂高程22米,可防1954年型洪水。建成運用後,每年汛期關閘,江湖水位差1.29—2.2米。抗旱期提高內湖水位與江水位差0.56—2.2米。防洪與灌溉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976年七裏湖圍墾後,該閘變為七裏湖圩內的排漬閘,運用條件改變,內外水位差增大,加之閘基處於軟硬兩種地基,自西向東發生不均勻沈陷,引起淺孔第三孔等處發生斷裂和裂縫,影響了工程的整體性和閘身安全,成為險閘。為安全起見,對淺孔6孔用鋼筋混凝土封堵停用,剩下的深孔1孔,作為內排閘使用。

東流新閘,在東流鎮的秀峰塔下,堯渡新河的出口,是縣內最大的中型涵洞。該閘是治理堯渡河的重點樞紐工程,於1976年9月動工興建。東流新閘包括節制閘和船閘。節制閘是按20年壹遇的洪水設計,最大泄量1960秒立方米,***12孔,單孔寬5米,高8.5米,閘底高程8.5米,總寬73.2米。船閘按6級航道設計,通航100噸級船位,閘室凈寬8米,高12.5米,閘室長100米,上閘首底高程9.5米,下閘首底高程3米。節制閘與船閘的閘身均為鋼筋混凝土胸墻式結構。東流新閘是池州地區水電局和縣水電局***同設計,由縣水利工程隊施工。東流、香隅、堯渡3個受益區抽調勞力,高峰時上工人數9800多人,當年基本完成閘基開挖任務,次年閘面公路橋通車,1981年船閘竣工。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66.53萬立方米,其中石方6.93萬立方米,混凝土方1.89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7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