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致橡樹
舒婷的這首詩壹直是我向往的愛情境界,可是如今讀來卻另有壹番感想。有次看到舒婷的采訪,她說這首詩並不是愛情詩,而是為女人的外表和她的獨立性而寫的。舒婷認為,每壹個女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女人應該堅強獨立。我在不久之前仍對她的觀點百分百的認同。可如今當我也經歷了感情磨難,我發現也許是我的理解太片面,太表面了。
這個世界是壹個充滿了各種關系的社會,女性的覺醒和追求獨立自由是多少年來,多少代女性被壓抑的集體反彈。但是在我們中國大陸婦女解放運動是否矯枉過正?當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追求“自我為中心”時,我們也看到了另壹方的反彈,男性和女性成了競爭對手,他們都在爭取有限的'資源,都在爭取到底那壹個是被動那壹個是主動。現代女性很大的糾結就是,事事都在爭取主動的姿態,但傳統價值觀念又讓她覺得自己應該是被動的。
反觀我自己的經歷,我就是如此直白的把這種競爭引進了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當我遵循傳統價值觀念以付出和奉獻為愛時,卻仍然選擇了具有攻擊性的姿態,我恰恰放棄了我之所以成為女人的柔軟,也不自覺的放棄了我身為女人應該得到的關愛與憐惜。當我執著於為什麽我的付出沒有被認可時,原來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沒有把自己作為壹個女人來對待。我的咬牙硬撐是件多麽主觀的事,我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時也疏忽了給對方造成的壓力。
如今的我仍然追求《致橡樹》般的愛情關系,但要把作者稱為“這些都還不夠”的部分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蔚籍;像險峰 增加妳的高度 襯托妳的威儀;甚至陽光 甚至春雨。遵循我內心的感受,發覺我女性的溫柔。
今天下午在言談之中,忽然想起壹首詩——舒婷的《致橡樹》。雖然這不是壹首純粹描述愛情的詩句,但是許多人卻從中看出了愛情該有的態度。記得以前最喜歡其中的壹句“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正是這種努力成長為樹的信念,讓我壹度動容。自古以來,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設定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風,長久以來受到壓迫的舊社會的婦女也習慣了依附男人而生。擁有與失去似乎向來不是由女性向導,而只是被動地承受。
也許真的存在那種耐心極好的男人,那就是極品了,不是妳我輕易能夠遇到的。男人的確喜歡溫柔的女人,但是溫柔不是軟弱無力、不是悲泣啼哭,溫柔的女人也可以擁有壹個堅毅的靈魂。淚水也許會換來男人壹時的柔情,但總怕終有壹天,這個曾經給予妳溫暖的手也會因為疲倦而無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願當這棵菟絲花的,那樣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樹而生,貪婪地榨取大樹的精力來得到生存,讓大樹的軀幹無法得到伸展。我願意用我的智慧來經營我的感情和生活,將自己塑造成壹個溫柔的女人和壹個並肩的戰友,擁有自己獨特的和煦而堅定的微笑。當欣賞江山如畫的時候,我願意化為壹汪春水,為這副風景增添壹抹麗色;當遭遇風浪襲人的時候,我亦可以和妳壹起迎風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縮害怕、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