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箕子的人物生平

箕子的人物生平

箕子因封國於箕,故稱箕子。是商末貴族,商紂王的伯父,與微子、比幹齊名,史稱“殷末三賢”。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後來商紂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

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箕子見成湯所創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發裝癜,披發佯狂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裏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泄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紂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興兵伐紂。牧野決戰,紂王兵敗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滅。在這商周變易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今陵川棋子山),在箕山(今陵川棋子山)過起壹段短暫的隱居生活。

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兩色石子擺卦占方,借以觀測天象,參悟星象運行、天地四時、陰陽五行、萬物循變之理。武王滅商建周後,求賢若渴的周武王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 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願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箕子於是便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武王聽後,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仆)。(《尚書·微子》)他不願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來請,箕子乘武王走後,他便迅速率領弟子與壹批商的遺老故舊壹大批人,匆匆離開箕山向東方而去,從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跡的傳說,棋子山也漸漸被人們稱作了謀棋山、謀棋嶺。 箕子壹行人從今膠洲灣渡海,奔向與商有壹定族緣關系的朝鮮,創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據說,箕子壹行到了黃海邊,便乘了木筏向東飄去。幾天後登上了壹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壹派明麗景象,便將那地方叫做朝鮮。從此,箕子帶領的五千余人在那裏定居下來。

相傳箕子到朝鮮後便建築房屋、開墾農田、養蠶織布、燒陶編竹,還施用八種簡單的法律,來防止和解決人們的爭執。並把故國的文化傳播開來,把圍棋傳向四面八方。

後來當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並邀請箕子回鄉探望。武王因而封他為朝鮮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這時箕子已經52歲。箕子做朝鮮國君兩年後,箕子從朝鮮回到國都前來朝見周朝天子。在途經商故都殷商都城遺址,只見原來的宮室已經殘破不堪,有些地方種上了莊稼。心甚傷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亡國之痛,湧上心頭,只好以詩當哭,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國。這裏“狡童”系指紂王,意為妳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詩歌中的狡童比喻不聽忠告的紂王。詩歌采用男女戀歌的形式,反映君臣關系,為後世比興手法的淵源。箕子到達箕子朝鮮以後的情況。 《尚書》收錄了箕子的《洪範》,而《周易》卦爻辭唯壹提到的可靠的歷史人物,只有箕子。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將箕子、比幹、微子並稱為“三仁”。朝鮮王朝的《三國遺事》、《東國通鑒》、《東史綱目》等重要史書,也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箕子的史跡。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中國的漢朝時代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壹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壹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裏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約公元前11世紀前後,商周交替之時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於朝鮮。箕子朝鮮的歷史延續千余年,直到西漢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建立了衛滿朝鮮。箕子朝鮮可以說是朝鮮半島文明開化之始,據說今之朝鮮喜愛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遺風。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賢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壹。因紂王無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鮮。箕子入朝鮮半島不僅傳去了先進的文化,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技術,還帶入了大量地青銅器,另外還制定了“犯禁八條”這樣的法律條文,以致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和朝鮮史書的記載與在朝鮮出土的青銅器、陶器以及朝鮮的地面古跡三方面相互印證,都證實了箕子朝鮮的存在。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珍視這壹有據可查的史實。在朝鮮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以來,或者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朝鮮、韓國的史書、教科書都沿襲了這壹歷史學說。

箕子朝鮮乃殷商遺裔在朝鮮半島上所建地方政權,臣於周,後又臣於秦,為周、秦海外之屬國。箕子朝鮮為衛氏朝鮮所取代,衛氏朝鮮為漢之“外臣”、屬國。漢武帝伐朝鮮,裂其地為四郡,為漢的邊疆轄區。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鮮是為中國東北史之開端。

朝鮮野史《三國遺事》造謠,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造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高麗時期成書的《三國遺事》與之相差數千年,中間並無其他史料記載,壹般均認為檀君朝鮮系後世杜撰,不足采信。 箕子帶去了懂詩書、禮樂、醫藥、陰陽、巫術的知識分子,懂得各種技藝的能工巧匠。他們把中原文明帶到朝鮮半島北部,教化臣民,使古朝鮮習行中國禮樂制度,衙門官制、飲食起居逐漸沿習中原習俗。

政治上,箕子頒布八條成文法,禁止殺人、傷人、盜竊;經濟上,推廣殷商的田畝制度和中原先進的耕作、養殊技術。據朝鮮王朝史學家安鼎福編著的《東史綱目》記載,箕子在朝鮮治理不到三年,當地民風大變,夜不閉戶,沒了盜賊,婦人守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禮,民眾節儉敬睦,社會和諧安定。還有人把平壤郊外的大同江比作黃河,把永明嶺比作嵩山,編成歌典來歌頌和贊美箕子。

中國唐代大詩人柳宗元所說的箕子“化及民”,就是箕子在朝鮮教化百姓,並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對此,《高麗史》也有記載:公元1102,禮部上奏稱,中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並乞求為其立祠以祭。

不管是中國文獻還是朝鮮史書,箕子對古朝鮮的開發都是功不可沒的,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公元17世紀初)的史學家林鵝峰認為,箕子到朝鮮開創“東方君子國”,“東方君子國”這種稱謂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

據史料記載,箕子王朝***歷41代君王,直至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箕子的第四十壹世孫箕準被門下衛滿發動政變所推翻,箕準南逃,箕子王朝滅亡。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壹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壹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本段此句“在太谷縣東北”有待商榷,有日知錄原文

“●箕 《左傳·信公三十三年》:“狄伐晉,及箕,”解曰:“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非也,陽邑在今之太谷縣,襄公時未為晉有。傳言“狄伐晉及箕”,猶之言“齊伐我及清”也,必其近國之地也。成公十三年,厲公使呂相絕秦,曰:“入我河縣,焚我箕、郜。”又必其邊河之邑,秦、狄皆可以爭。而文公八年,有箕鄭父;襄公二十壹年,有箕遺,當亦以邑氏其人者矣。為證。 《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範》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朝鮮侯國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國遺事》記載:“都平壤城(小字註:今西京)。”

《韓非子》: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簋,則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臺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箕氏世系事跡,見於鮮於氏奇氏譜牒。據譜牒所載,“箕氏凡五十三王。其第五十壹世曰元王勛者,有別子三:曰友平,其後為鮮於氏。曰友誠,其後為奇氏。曰友諒,其後為韓氏雲。”說亦未必可信。今姑擷其大要如下:其略曰:“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今平壤也。殷民從之者五千人,詩書禮樂及百工之具皆備。周人因而封之。箕子不受。子松,始受周命為朝鮮侯。亦曰韓侯。韓,方言大也。《詩》所謂王錫韓侯者,即其後也。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潛夫論》謂:昔周宣王亦有韓城,其國也近燕,故《詩》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又引王肅雲: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又引《水經註》雲:方城今為順天府固安縣,在府西南百二十裏。按《大清壹統誌》:韓城在固安縣西南;《縣誌》今名韓侯營,在縣東南十八裏。細審詩義,今人多從此說。據現行政區劃,當在北京市通縣之西,固安縣之東北。王符:《潛夫論》,篇三五《誌氏姓》:“昔周宣王時亦有韓侯,其國也近燕。其後,韓西亦姓韓,為衛滿所伐,遷居海中。汪繼培箋:案韓西蓋朝鮮之誤。此說不可取,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固安縣之韓侯國後遷至東北,原姓姬,後改姓韓,以國為姓,可有史書為證,魏略曰:箕子之後朝鮮侯,準與滿戰,不敵也。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王海中,不與朝鮮相往來。可證固安縣之韓侯國後遷至東北,原姓姬,後改姓韓,東北必有韓侯國,後來東北與朝鮮就有了韓姓既而詩雲,韓侯受封北土,追其蠻貊,王肅潛夫論言,東北韓侯被衛滿所滅,其後逃入韓地,此韓侯為韓西.。箕子十八傳至貞敬王闕。其十三年,當周桓王十年。饑,使通齊魯語者,泛海買米。二十世曰孝宗王存。使上大夫鮮於益聘於齊。齊行人公孫恪來聘。有伯壹清者,自言周人。得軒轅氏之術,能煉丹長生。以訪東海神山,浮海至朝鮮。群臣請試其術。不許。太子孝信之。王卒,孝立,是為天老王。以壹清為國師。築求仙臺於紇骨山,高五百尺。以修道故,傳位於子修道王襄。以壹清為國太師。使壹清弟子盧龍,駕大船數十,入東海求神山。至竹島,遇風,舟盡覆。盧龍僅免。天老王及修道王,皆以服丹藥毒發卒。修道王子徽襄王邇立,誅壹清及盧龍。二十七世曰英傑王黎。周敬王元年立。北胡入寇,自將伐之。拓地千裏。北胡,或曰:即中國所謂東胡。或曰:實後世之靺鞨也。二十九世曰濟世王混。禁人民潛商齊魯者。三十二世曰赫聖王隲。燕僖公使來聘。卒,子和羅王諧立。六年,周安王二十二年。燕人侵邊郡,郡守苗春敗之。卒子說文王賀立。五年,周顯王四年。燕將以二萬人侵遼西,上大夫衛文言敗之五道河。燕將移屯連雲島。造船筏,將渡海來襲。明年,文言又敗之。射殺其將。余眾遁還。卒,子慶順王華立。十二年,周顯王十九年。北胡酋厄尼車吉汗來朝。請***伐燕。下大夫申不死以兵二萬會之。北胡兵壹千,***拔上谷。燕連年來侵,皆不得誌。十九年,周顯王二十六年。請和,許之。卒,子嘉德王翊立。二十年,周顯王四十六年。燕稱王,亦稱王。追王箕子以下二十九世。卒,子三老王煜立。元年,周慎靚王五年。使大夫王霖如周。自箕子三十九世至章平王潤,大為燕將秦開所敗。失地二千余裏。以潘滿韓為界。未詳何地。北胡酋阿裏當夫請助報燕,不許。北胡怨,不朝貢。自將伐之,敗還。卒,子宗統王杏立。王之世,服屬於秦,惟不與朝會。卒,子哀王準立。立二十年而秦滅漢興。二十七年,燕人衛滿,率千余人來歸。封以故秦空地曰上下障者數百裏。漢惠帝元年。衛滿告王:漢兵十道至。請入衛,許之。滿遂襲王。王與戰,不勝。將左右宮人及余眾數千浮海。攻馬韓,王之。都金馬郡,今全羅北道益山郡也。傳九世,為百濟所滅。時王莽始建國元年。遺民保聚壹隅,奉先王之祀者曰後馬韓。至建武時,降於新羅雲。”其所記皆不近情理,偽跡顯然。然天下無可全然偽造之物,總必略有事實為據。據之,亦可推想朝鮮古代之情形耳。

箕子繼序之君。東史無考。而新刊《幸州奇氏族譜》。列錄箕子以後世序。以為奇氏於湖南光州。浚梁得石碑。刻箕子後奇氏世系甚詳。箕子後失國後。復系馬韓世系甚詳。然有節節可疑者。今采錄焉。蓋周武王已卯。箕子來居朝鮮。仍以為君。漢惠帝丁未。箕準為馬韓。合為九百二十九年。而今此四十壹代。則為壹千三十六年者。可疑也。四十壹代之中。東史只有箕否、箕準兩代名。而此則無箕否。可疑者也。且三國中葉以後。始有諡法。而《奇譜》列錄。皆似諡號。可疑者也。東史。以箕準為馬韓始祖。號虎康王而已。無繼序之君。而《奇譜》。則無虎康王。而以康王卓為首。可疑者也。其列錄。太祖文聖王箕子四十年。莊惠王松二十五年。敬孝王詢二十七年。恭貞王伯三十年。文武王椿二十八年。太原王劄四十四年。景昌王莊十壹年。興平王捉十四年。哲威王調十八年。宣惠王索五十九年。國家晏然無事。誼襄王師五十三年。文惠王炎五十年。盛德王越十五年。悼懷王職二十五年。文烈王優十五年。昌國王睦十三年。武成王平二十六年。貞敬王闕十九年。樂成王懷二十八年。孝宗王存十七年。天老王孝二十四年。修道王襄十九年。徽襄王邇二十壹年。奉日王參十六年。德昌王僅十八年。壽聖王翔四十二年。英傑王藜十六年。逸民王岡十七年。濟世王鯤二十二年。淸國王璧三十五年。導國王澄十九年。赫聖王騭二十八年。和羅王謵十六年。說文王賀八年。慶順王華十九年。佳德王詡二十七年。三老王煜二十五年。顯文王釋三十九年。章平王潤二十八年。宗統王恤十二年。哀王準二十八年。馬韓康王卓?021。漢惠戊申立三年。安王龕三十二年。惠王寔十三年。明王武三十壹年。孝王亨四十年。襄王燮十五年。元王勛二十六年。稽王名失傳十六年。漢成帝癸卯。為百濟王溫祚所竝。又按馬韓。以康王卓為首。其下列錄七王。且東史。馬韓始於漢惠帝戊申立。成帝癸卯。為百濟王溫祚所滅。當為壹百七十六年者。亦可疑而東史往往特書之。以為信跡。則似未為允當也。箕子代序。或以為金草家百鍊所傳。未可據也。箕子子孫。不可略也。故僅得古牒。冥搜幽探。得略幹條。兼為辨證之。《魏略》。箕準子支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往?022海中。不相往來。韻書。箕子封於朝鮮。支子仲食采於於。因氏以鮮於。《三國誌》。鮮於嗣。魏明帝景初中。樂浪太守。明帝遣嗣及帶方太守劉昕。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晉書》。單於嬰。晉武帝太康二年。平州刺史。鮮卑寇遼西。嬰討破之。鮮於樞。宋趙孟頫贈鮮於樞詩曰。箕子之後多髥翁。洪萬宗《東國歷代總目》。皇明洪武間。有鮮於京者。為中領別將。其七代孫寔。自泰川來。居平壤崇仁殿側。遂以寔為箕子後。拜殿監。子孫世襲。而鮮於氏之聞人鮮於鋏。號遯庵。尤庵宋先生門弟又有鮮於恪。亦知名人。《東史》。馬韓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誠、友諒。國亡。友平奔高句麗。仕琉璃王。為北原鮮於氏。友誠降百濟。仕溫祚王。為德陽奇氏。友諒亡歸新羅。仕脫解王。為上黨韓氏。李月沙廷龜崇仁殿碑曰。馬韓末。有孱孫三人。曰親後為韓氏。曰平為奇氏。曰諒入龍岡烏石山。為鮮於氏。其曰親者。卽《通考》所謂。箕準子友親。留在冒姓韓氏者也。其曰平曰諒。與《奇譜》同。又有箕氏。《萬姓統譜》。箕姓。箕子之後。以國為氏。周有箕鄭。晉文公問濟饑。對曰以信。箕酆。晉大夫。漢箕堪。西華令。箕肆。臧荼將。箕稠。烏桓校尉。箕淡。晉時勸劉琨攻石勒。我東。則京兆帳籍有箕氏。而皆微賤。余於湖南按察營。見箕姓。役使令者。問其族。則只有壹身雲。此箕子子孫之大略也。我東。為箕子紀事。堪作箕子朝鮮史者。有尹鬥壽《箕子誌》。李栗谷先生珥《箕子實記》。徐命膺《箕子外紀》。正廟諸臣所編《箕田考》。按柳泠齋得恭《灤陽錄》。圓明園宴班。王中堂傑。求三國秘史、東國聲詩於副使。本國無此二種答之。又求圃隱、牧隱二《集》。徐公浩修或慮有忌諱處。竝辭以無。中堂懇問他書。不得已以韓久庵《箕子井田圖說》應之。後竟筵稟校正。附柳根、許筬、李瀷諸說。名以《箕田考》。印送。此外。未知有何書也。愚以為於《洪範》之書。十有三祀。《微子之命》。以其舊爵名篇。而知武王、周公之仁。不奪人之所守也。箕子朝周之說。可謂誣罔千秋者也。謹為辨證焉。 中國記載箕子開發朝鮮事跡的書籍,有《尚書大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史記》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的事。

成書於西漢初年的《尚書大傳》雲: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尚書·微子》篇中,微子稱箕子為父師。先秦史書《竹書紀年》雲:伯夷、叔齊去隱於首陽山。或告伯夷叔齊曰:'胤子在,父師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夾煽王燼,商可復也。'父師在夷,與箕子開發朝鮮吻合。西漢焦延壽《易林》也說:朝鮮之地,箕伯所保。它們的記述可以互相印證。其中,《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述得比較系統具體。

《漢書·地理誌下》記載得比較具體: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於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 《後漢書·東夷傳》還記敘了箕子後代的情況:其後四十余世,至朝鮮侯準,自稱王。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千口;而燕人衛滿擊破準而自王朝鮮,傳國至孫右渠。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為風。異乎三方者也。茍政之所暢,則道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國誌·東夷傳》也有相同的記述。《三國誌》註引《魏略》記述得更詳細,而且記述箕準南逃以後,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該國的確既有箕姓,又有韓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