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淮安運河文化的詩句如下:
1、臨江近海太陽照,人傑地靈才輩耀。京杭運河風光好,黃河古道跡難消。
2、胯下橋頭雖受恥,韓信點兵計謀高。梁氏擊鼓退金兵,河下古鎮祠名浩。
3、漕運總督遺址現,行船征運千百年。承恩故居環境幽,西遊記著天下延。
4、劉老莊連勇鬥爭,三丈土墓葬英魂。黃花塘館氣勢雄,新四軍隊百姓擁。
5、鎮淮樓跡今猶在,訴說文化千古愁。恩來故居青磚瓦,華夏巨龍睜眼眸。
建築
始建於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它南引長江水,中段利用武廣湖(今邵伯湖)、陸陽湖、樊良湖(今高郵湖)水,東北出博芝湖(已淤平)和射陽湖;北段引射陽湖水到淮安縣域以北的末口入淮河。是壹條溝通長江、淮河交通的人工運河,河道彎曲。
東漢建安初裁彎取直,自今高郵直達淮安。隋大業元年(605)沿建安故道重開邗溝150多公裏,可自揚州直達淮安。宋紹熙五年(1194)築西堤180公裏,分開湖河。明初築東堤,清康熙乾隆年間建歸海五壩。
1950年後全面整治,堵閉歸海五壩,加高培厚岸堤,改建和整頓閘洞,建淮安水利樞紐工程。1956年移建高郵至界首25.5公裏東堤,1958~1961年河道裁彎取直、拓寬浚深;重建西堤,徹底分開河湖;開挖揚州市瓦窯鋪至六圩航道,縮短揚州、鎮江間航程;沿運河修建節制閘、船閘地下涵洞等配套工程。
主要支流
蘇北灌溉總渠,為引淮水灌溉、分泄洪水和溝通東西航運的綜合利用渠道。西起洪澤縣高良澗,東經清浦區至淮安境內與裏運河交匯,再東經阜寧、濱海、射陽縣至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8公裏,1951年11月2日開工,1953年5月10日竣工。
挑築灌溉總渠後,總渠、裏運河、大運河兩岸大片農田可引淮水灌溉,僅淮安市即發展自流灌溉80余萬畝。在泄洪方面也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此外,灌溉總渠使洪澤湖,裏運河與蘇北濱海地區溝通,活躍了淮河下遊的物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