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國色天香美稱是詩人誰所作

國色天香美稱是詩人誰所作

《賞牡丹》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京城長安牡丹盛開的七言絕句。詩中“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成為傳頌千年贊美牡丹的詩句。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了作者的個人抱負與情感,只有真國色方能動京城。此詩描寫了京城長安花開時節的盛況。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賞牡丹

註釋譯文

妖:艷麗、嫵媚。

格:骨格。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在這裏,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原意為壹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艷麗高貴。

京城:唐代京師長安,稱京師城,也稱京城、京國。劉禹錫有詩曰:“又被時人寫姓名,春風引路入京城。”;李賀《京城》詩中言:“驅馬出門意,牢落長安心。”

譯文: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作品賞析

詩中壹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藥、 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藥的妖無格和荷花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同時,運用了以下藝術手法:

(1)烘托手法的運用:這首詩寫了三種名花,褒貶都極有分寸。寫芍藥"妖",是寫其艷麗、嫵媚之態,並非貶意;寫荷花"凈",是潔凈之意;詩人並沒有因為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壹無是處,但為了突出牡丹,詩人還是將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處寫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貴富麗、令人喜愛,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麗多姿,美得雍容華麗,美得絢麗嬌絕,美得驚世駭俗。

作者簡介

劉禹錫(約772年—約842),字夢得,漢族,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 “劉白”。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禦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叔文敗,坐貶朗州刺史,在貶官期間,在揚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謝白居易,再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托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餘篇,武陵溪洞間悉歌之。居十年,召還。將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觀看花詩涉譏忿,執政不悅,復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為言,改連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遊玄都觀詩,出分司東都。度仍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度罷,出刺蘇州,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分司。禹錫素善詩,晚節尤精。不幸坐廢,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嘗敘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湖南常德歷史學者、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朗州司馬劉禹錫,現專在柳葉湖邊建有“司馬樓”。

關於劉禹錫的祖籍,多有爭議,有說是洛陽人,有說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說是定州人以及中山無極人。據查有關史料,劉禹錫為匈奴後裔,其七世祖劉亮仕於北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於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占洛陽”。關於說其“彭城人”,經查此說,出自白居易、權德輿等人之口。那不過是隨順當時“姓卯金者鹹彭城”(《史通·邑裏》)的習俗罷了。因此“劉禹錫彭城人”說法是不確切的。

說劉禹錫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無極人,還得從他七世祖劉亮說起。周漢時期,定州、無極是冀州的屬地,無極同時也是定州的屬地。劉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騎常侍等職,後北魏遷都洛陽,劉亮全家也隨之遷至洛陽。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書禹錫本傳,稱為彭城人,蓋舉郡望,實則中山無極人,是編亦名中山集,蓋以是也。”此外清《畿輔通誌》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和《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等也都有刊載。經過反復查證和咨詢有關專家,劉禹錫祖籍確認為無極,是有據可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