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律詩與絕句的區別?

律詩與絕句的區別?

1、字數要求不同

律詩壹般為八句,五言律律壹***四十個字,七言律詩壹***是五十六個字;超過八句就是長律,長律多數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絕句壹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數只有律詩的壹半,五言絕句是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二十八個字。

2、分類及要求不同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格律要求不如律詩嚴格,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3、句子數量不同

絕句規定每首是四句,而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壹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但絕句的平仄對仗沒有律詩那麽嚴格。

擴展資料

1、律詩的體裁沿革

律詩是近體詩的基本形式之壹(唐人曾以律詩為近體詩的總稱,近體絕句也包括在內,後來才劃分出去)。它萌芽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間,成熟於中晚唐時期。

齊梁體的格律詩構成了對式律 (指全詩各聯之間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詩各聯之間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對混合律(指全詩各聯之間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種類型,但以對式律為主,距離完善的近體詩尚有很大距離。

其中從梁代中後期到陳代,陰鏗、張正見、庾信、徐陵等人的壹些作品,已經十分接近唐人律詩。在隋代楊素、盧思道、薛道衡等人,結合南朝靡麗詞彩和北地清新剛健之氣,創作出壹些清健秀拔的詩歌,為過渡期詩歌的發展指出向上壹路。

2、絕句的體裁沿革

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的樂府短章,其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壹首整詩。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壹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壹絕,這個觀念是自然形成的,從《詩經》以來,絕大多數詩都是以四句為壹個段落。《詩經》裏的詩,大多數是四言四句,古人稱為“壹章”。漢魏時代的詩,以四句為全篇的很少,故沒有必要把四句的詩定壹個詩體名詞,即四句壹絕還沒有成為規格。

但在較長的詩篇裏,四句壹絕的創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晉宋以後,由於民間歌謠的影響,詩人喜歡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現了五言四句的小詩。

齊梁以後,四句壹絕成為詩的規格,並給以“絕”的名稱。在南朝時代,“斷句”、“短句”與“絕(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詩。

百度百科-絕句

百度百科-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