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入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而當時的官場風氣極為腐敗,諂上驕下,壹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的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這首詩便作於此時。
《遊山西村》
南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
當時的陸遊遭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被罷官歸裏。這首詩就作於詩人被罷官司閑居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之時。
《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曾多次隱居山林,公元727年-737年,他在安陸(今湖北境內)居住十年,隱居在碧山桃花巖。這首詩便作於此時,這是壹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的形式並暗用典故抒發了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鷓鴣天·博山寺作》
南宋·辛棄疾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
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
壹松壹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閑居帶湖時期,是壹首宣泄厭棄官場、決意歸隱的詞章。不論在抗金戰場,還是在文苑詞壇,辛棄疾都如虎挪獅拏,但這樣壹位高才,卻長期被旁置閑居,報國無門。詞人意托於松竹花鳥,守君子之誌的意向自不待言。
《山居即事》
唐·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這是詩人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在王維的田園詩中,盡管周圍是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詩人的心卻是孤寂的。這首詩雖然寫出了詩人愜意的生活,卻又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落寞之情。而這樣的心態,也更促使詩人潛心地去發現、去欣賞田園。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北宋·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3年的夏末秋初,當時蘇軾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有三年,仕途的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從詞中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對詞人形象的刻畫,我們可以看到壹個抑郁不得誌的隱者形象。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中的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壹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而詩人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