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氏家族的歷史沿革
?
? 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陳氏族譜》載,蒲江陳氏脈分二支,壹支臨溪漕陳氏,始祖奇鳳公(字和鳴)由湖北麻城縣宦籍遷蜀,後始祖妣趙氏攜子芳毓遷蒲江蔔居復興臨溪河畔;壹支縣漕陳氏,始祖蔭陽公(字純壹)為明嘉靖進士,任嘉定(今樂山)州牧,其子於廷公率家遷蒲江蔔居西南鄉。今陳氏族人已經傳至十八代,人口數量二萬多人,主要分布在蒲江、邛崍、名山、雅安、康定等地。
臨溪漕、縣漕陳氏本為壹家,兩支後人遂於乾隆三十九年***建宗祠、道光己酉年***修族譜。
? 原陳氏宗祠築建於臥龍街上,建制恢宏,為壹進三廳式中式建築,分起敬廳、惇敍廳、先祖堂三個大廳,祠堂落成,邛州知州楊潮觀贈匾“元龍勝概”祝賀,此匾現存邛崍尚崇偉先生處。陳氏族人後在陳氏宗祠開設私塾,後改為和鳴小學,是蒲冮、邛崍最早的私塾和新式小學。解放後臥龍中心小學壹直將陳氏宗祠用作校址,七十年代擴建中學,陳氏宗祠建築被拆毀,許多珍貴文物如牌匾、鐘鼓等散失。族人收集了壹些磉磴和木作構件,現存宗祠。
? 1999年,陳氏族人集資將陳氏宗祠遷建現址,並將原宗祠的磉磴和木作構件用於祠堂,以示不忘木本水源之意。
。? 經過族人不斷培修添建,陳氏宗祠現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內有壹座大殿、壹通廂房、壹通生活用房,供陳氏族人祭祀祖先、展陳家史文物、開展家風家訓教育和社區文娛活動。
? 陳氏宗祠的人文價值
? 臨溪漕、縣漕陳氏家族是過去川西壩子壹個典型的望族耕讀世家,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蒲江復興鄉、蒲江縣西南鄉、最後以邛崍臥龍鎮為中心,發展至今,已經有十八代,人口2萬多人。陳氏家族極為重視道德文化傳承,陳氏清明祭祖會1995年恢復後,連續舉辦了25屆,沒有壹年停辦,1996年族人集資培修了蒲江鴛鴦廠陳大墳園,1999年遷建了陳氏宗祠,2004年重修了《陳氏族譜》,2014年出版了家族文史資料《元龍勝概》,這些大量的實物、文字圖片和傳統繼承,為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新時代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行家風家訓教育提供了啟示。
?
? (壹)《陳氏族譜》是研究譜牒學和四川移民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成書於道光己酉年的《陳氏族》壹套四卷本,精美木雕版,原件僅存二套,壹套存於四川大學圖書館、壹套存於陳氏宗祠。家譜中詳細記載明末清初陳氏始祖入川史實,家譜完整,體例齊全。
?
(二)陳氏家族的人才是蒲江人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蒲江縣誌》載入了許多陳氏家族的取得功名及美德善行者,清代陳氏家族出了文進士陳懷仁、武進士陳定邦為代表的壹批文官武將。民國五年蒲江《鄉土地理讀本》載:“茂林修竹間,楓樹幹霄,沙明水凈,香稻連阡,陳家壩也,前清八股時代,積學名儒,都毓其間。有領袖蟾宮者,陳兆飏;有會課京師,作第壹人者,陳家鎮”。近代有反帝英雄陳肇清、抗日族長陳肇鑒、西昌法庭清官陳思華、熱心地方公益鄉紳陳少甫;當今有陳懋林(西丁)及其子陳丹、陳彤在藝術設計上的成就為世人囑目。
(三)陳氏家訓是家風家訓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陳氏家族對家訓教育極為重視,過去家訓中首先對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進行全面解讀,之後制定了“重王章、力耕作、勤誦讀、尚節儉、專本業、戒酗酒、戒淫亂”的具體家規,並對每條家規作了詳盡闡述和規範。2017年陳氏家族根據時代發展,又制定了新的《陳氏家訓歌》陳氏家訓歌:“飲水思源承祖德,孝悌忠信貴以誠。知行合壹循天理,慎獨戒妄莫強爭。有容乃大乾坤朗,拓展創新願景明。不懈追尋中國夢,勇猛奮進振家聲。”近幾年,陳氏宗祠孝敬祖先、培養獎勵學子、開展家風家訓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先後獎勵了好家長、好兒女、好兒媳二十八人;獎勵和宣傳當代陳氏英才7人;二十屆清明會上成立了“陳氏和鳴成才獎學基金”陳澤恩首捐壹萬元作啟動資金,截止2018年底“陳氏和鳴成才獎學基金”***計資助和鼓勵陳氏學子 18 人***計發放助學基金19000元;在二十三屆清明會上,追授了已故的為地方公益和家族公益作出重要貢獻的8個人“陳氏先賢”稱號,並授予了陳先炳、蒲安慶夫婦“文化建設重大貢獻獎”。 陳氏家訓是家風家訓教育的亊跡被《四川日報》、《成都日報》、《華西都市報》及新各大網絡平臺、蒲江、邛崍本地新聞媒體廣為報道,《陳氏家訓》被四川省紀委、四川省監察廳》編入《巴山皓月? 蜀水清風? ·四川歷代先賢名人家風家訓》,陳氏家族事跡被成都市紀委主辦的“孝道更文化博物館”展陳,陳氏宗祠組委會秘書長陳煒(族名陳澤恩)獲得成都市百名鄉賢稱號,陳氏家族在新時代為弘揚正能量、傳承優秀家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四)陳氏家族祭祖活動是研究和傳承民間禮儀習俗的樣本。陳氏家族的祠堂布置、祭祖儀式,在遵循傳統禮儀基礎根據時代變遷作了改進,祠堂祭祖、掃墓習俗得以完好保存。同時族人自創文化節目在祭祖活動中表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今年絲路雅集、清明詩會在陳氏宗祠舉行,邛崍市20余名詩人和朗誦家通過詩歌,緬懷先人,寄托哀思,來自各地陳氏族人和來賓600多人觀看了詩歌朗誦,豐富了清明會的內涵,用詩歌追思故人這壹文明、環保的形式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今日邛崍》報整版選登了清明詩會詩歌,邛崍電視臺也進行了專題報道。
陳氏宗祠後五年計劃
? 2019年3月23日組委會會議壹致商議決定制定《陳氏宗祠五年計劃》,計劃從設施改造、文化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
壹、設施改造。龍門改造升級,達到恢弘大氣、莊嚴肅穆,選材堅固耐久做工精細地道。圍墻增設文化景墻,景墻采用鑲嵌石刻浮雕等工藝,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文化,達到教育、激勵目的。在大殿後院修建文化碑林,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文化,達到教育、激勵目的。記錄陳氏宗祠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二、文化建設。編輯和出版家族內刊《陳氏家族的人和事》,初稿已由先炳夫婦撰寫完成,再匯集加入其他人撰寫的文章,近期完成編輯,印刷發行。完成文物的陳列和布展工作,制作展櫃進行展出並安排專人造冊登記管理。和邛崍、蒲江、名山詩歌界聯手,把《絲路雅集·清明詩會》辦成品牌節目。繼續辦好文藝節目和才藝展示,讓更多的人參與互動。
三、人才培養。繼續將“陳氏和鳴成才獎學基金”管理使用好,爭取惠及更多家族學子。未來琮將爭取培養和吸收更多對家族歷史了解,熱心公益事業的年輕人加入到組委會,為組織工作註入新鮮活力,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