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黃昏是意象嗎

黃昏是意象嗎

 在古代詩詞中,“黃昏”意象不僅在內容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它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斷的變化的.

由《詩經?君子於役》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昏”的原始意象是起興的作用.人生於大自然中,則天地與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鳥獸,日月山川及人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詩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鮮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發了創作的因子,表現先民對純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詩歌也自然起興.《詩經.君子於役》對牛羊鳥等黃昏的自然景物描寫是如此自然生動,面對此景,思婦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辭》之後,黃昏意象已由興的作用轉向隱喻象征作用.詩人的憤怒與不滿郁結於心,礙於外界壓力,不能明白曉暢的抒發,只好借意象來委婉的表達,特別是對時空情境的感傷,對時間無法把握的惶恐有時間隔離的傷痛都只喜歡借黃昏的描寫來表現.自古以來,時間和命運幾乎都是相連的,作品中常見以時間更叠空間的轉換來暗示生命的無常.或以時間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間的變化來象征命運力量的可怕.例如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是以“黃昏”這個時空意象暗示生命的無常,美好事物的無法掌控.

黃昏的隱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隱是比較特別壹個詩人.唐代最常見的黃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這也得益於唐代語言的極度豐富,詩歌技巧的高度發達.在唐代詩人筆下,黃昏這個意象已經不是壹個單純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敗意象結合,旨在展示自然物與人化自然的盛時已過,雕敝滿眼.黃昏之景滲透了無限傷心,從中折射出了詩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詩人之情與黃昏之景達到了高度統壹.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歲月悠悠,歷史上的傑出詩人名士都隨風而逝了,可是他們在夕陽黃昏下的吟唱卻千古不衰.黃昏作為壹個帶有濃郁的傷悼氣氛的意象被廣泛的使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