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聊齋“鬼王”蒲松齡:40次科舉落榜,壹代文豪為何屢戰屢敗?

聊齋“鬼王”蒲松齡:40次科舉落榜,壹代文豪為何屢戰屢敗?

有人曾用這麽壹副對聯來形容蒲松齡先生:

壹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

“驥尾”意為“先輩”、“能人”。“附驥尾”指的是追逐名人或者有才能之人的步伐,可以引申為追名逐利,這三個字放到蒲松齡身上即是逐求功名的意思。

“壹世無緣附驥尾”指的是蒲松齡壹輩子在科考上始終名落孫山。

19歲(順治十五年)應童生試,蒲松齡以縣、府、道三試第壹的成績得中秀才,連淄川縣誌都記載他“文名甚籍”。

其父蒲磐更是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可在此之後,蒲松齡在舉人考試上卻四戰四敗全部名落孫山,似乎已經花光了所有運氣。

壹生考試40余次,直到71歲才補了壹個貢生。且貢生分五種,稱為“五貢”,分別是恩貢、歲貢、優貢、拔貢、例貢。

蒲松齡屬於“歲貢”。

歲貢又名“挨貢”其實就是秀才當廩生(國家撥給膳食的生員)當久了,排隊排上去的,就是壹個有名無實的虛銜。

19歲中秀才後高開低走,當了50多年的秀才也無法更進壹步,蒲松齡的壹生不可謂不失意。

那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為何呢?我們在這裏壹起來探究下。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當時清朝的取士制度,這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形式上我們稱為“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皆出自四書五經的原文。

以前學子考試常常要模仿孔孟等聖人的語氣說話,談治國安邦、處世為人之道。

這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文以載道,經世致用。

中國古代做學問也好,搞技術也好,都是非常講究實用性的。

舉個例子,以前世界上很多學者常常疑惑說對世界影響巨大的“四大發明”都是來自中國為何現代科學文明卻不是從中國開始的?

其實就是因為中國的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非常講求實用性的:

發明火藥是為了幹什麽?放鞭炮喜慶,炸山開路;

發明司南(指南針)是為了幹什麽?為了占蔔兇吉;

發明紙張和活字印刷是為了什麽?是為了更好地記錄東西。

沒有種種生產生活上的訴求,也就不會有這些偉大的發明。

這種純粹是因為現實需求而衍生出來的科學技術,註定不可能有西方用實驗室研究整理出來的科學技術系統和深入。

當時的中國(其實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就是非常講求“經世致用”的,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蒲松齡這種“談空談鬼”充滿浪漫主義的筆調,在當時的科場,在那些苗紅根正八股文寫出來的考官面前,有沒有可能被認可?

顯然非常難。

所以他連續多年未能得中舉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

但這個時候我們又有另壹個疑問,那麽既然文風不搭,蒲松齡為什麽可以在剛剛出道的時候連中了三個第壹?(縣、府、道等於我們現在的鎮、縣、省)

其實,這個要得益於蒲松齡遇到了壹位伯樂,那就是當時的主考——施閏章。

施閏章畫像

清朝初年的詩壇有“南施北宋”之說,“南施”指的就是施閏章。

這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大詩人,施閏章這個人就以雄奇的想象力著稱。

我們可以來看看他的詩歌:

戰地冤魂語,空村畫角聞。——《亂後和劉文伯郊行》

兇年嗟半菽,撮土招遊魂。——《竹源坑》

窅冥風雨鬼神泣,?窱山林猿鶴悲。——《憶昔行寄宋荔裳隴西》

在他的詩歌中類似冤魂、遊魂、鬼神這樣的意象層出不窮。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推論出施閏章非常喜歡這些“怪力亂神”的事物,但我們卻可以知道這位大詩人對這些有點偏離正統的東西並不排斥。

施閏章雕像

同時,施閏章還有壹個更大的優點——惜才。

在蒲松齡的《聊齋·胭脂》壹文中講到壹個故事:

“嘗有名士入場,作“寶藏興焉”文,誤記“水下”;錄畢而後悟之,料無不黜之理。因作詞文後雲:“寶藏在山間,誤認卻在水邊。山頭蓋起水晶殿。瑚長峰尖,珠結樹顛。這壹回崖中跌死撐船漢!告蒼天:留點蒂兒,好與友朋看。”先生閱而和之曰:“寶藏將山誇,忽然見在水涯。樵夫漫說漁翁話。題目雖差,文字卻佳,怎肯放在他人下。”

說的是在壹場考試中,有壹位考生審錯了題,自以為離題千裏,已經無望,所以在試卷後面頗帶自嘲韻味地題了壹首詩,說“留點蒂兒,好與友朋看”,其實是在乞求施閏章“給我留點面子,別讓我在朋友面前出醜”,結果施閏章非但沒有直接給鴨蛋,反倒還特地作詩壹首附和了這位考生,肯定他“文字卻佳”並承諾自己絕對不會把他的這篇文章“放於他人下”(墊底)。

如此惜才的人非常少見。連蒲松齡都直言他“愛才如命”。

當時的施閏章壹看到蒲松齡文章裏銳利辛辣的筆調和奇巧的構思,壹下子就被打動了,當即就點了蒲松齡為第壹名。

蒲松齡也非常感恩這位恩師,他說:

“愚山先生吾師也。方見知時,余猶童子。竊見其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小有冤抑,必委曲呵護之,曾不肯作威學校,以媚權要。真宣聖之護法,不止壹代宗匠,衡文無屈士已也。”

他對於這位恩師的感激溢於言表,畢竟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但是,有壹點我們卻不可忽略,那就是,從某種程度而言,卻也是這位最大的伯樂害慘了蒲松齡。

馬瑞芳老師曾經講過當年蒲松齡考試的時候,施閏章給他出的題目名字叫《蚤起》。

這個題目來自《孟子》中的《齊人有壹妻壹妾》: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意思是:清早醒來,妻子便偷偷地跟蹤自己的丈夫。

這個題目開篇蒲松齡是這麽寫的:

“起而蚤也,之計決矣。夫齊婦之起,何以早也?惟良人之故。嘗觀富貴之中皆勞人也,君子逐逐於朝,小人逐逐於野,皆為富貴也,至於身不富貴,則又汲汲焉伺候於富貴之門,而猶恐其相見之晚。若乃優遊晏起而漠無所事者,非放達之高人,則深閨之女子耳。”

點出了妻子跟蹤丈夫其實也是為了追求富貴,其嘴臉也是十分醜惡難看的。同時壹把將天下追名逐利者的醜惡姿態全部都囊括了進來(君子逐逐於朝,小人逐逐於野,皆為富貴也)。寥寥數十字,功力可見壹斑。

施閏章讀完後非常高興:

“首藝空中有異香,百年如有神。將壹時富貴之態,畢露於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

他說讀起來“有掉臂遊行之樂”,像甩著胳膊玩壹樣爽。

如果說開頭著實驚艷,那麽我們來看看結尾,結尾蒲松齡是這麽寫的:

“此起也,齊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於前,而獨早於今,其喜我富貴乎?將必曰:“我行逝矣,子胡為者?”而婦不應也。此起也,齊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後,其敬我富貴乎?將必曰:“子姑休矣,無相勞也。而婦亦不顧也。”

在這裏我們不對文體做太深的考究,各位且看看蒲松齡的寫法就成,他直接腦補了齊人和他妻子之間的對話,這哪裏是壹篇八股文?分明是壹篇微型小說。

這樣的文章和八股要求以孔孟口吻講道理的調性相去甚遠,但主考施閏章卻為其拍手叫好,這讓蒲松齡誤以為這就是科考文章的標準。

所以從蒲松齡19歲進入科場開始,他的整個文風其實就已經跑偏了,這為他後來屢屢名落山埋下了伏筆。

用馬瑞芳老師的壹句話:

“蒲松齡八股文構思強調才情、偏離跑道,應是(落榜)主要原因。”

他之前的三試第壹從某種程度而言都可以說是運氣使然,因為如果同樣的文章落到其他的考官手裏,就未必有這個成績了。清代主考官要求必須是翰林和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員,所以三試之後,遇上那些從自小研習八股又牢牢堅持“經世致用”主旋律的考官,蒲松齡的頻頻落榜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施閏章保全了蒲松齡的小說創作的才華,卻也令其壹輩子都無法登科,誠然令人嗟嘆也。

總的來說,蒲松齡壹輩子落榜的原因其實就是文風跑偏,沒有很好地契合當時統治階層的要求,故而40多次名落孫山。這對蒲松齡是壹個悲劇,但對我們而言卻未嘗不是壹件幸事,試問,如果當年他順利登榜了,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那500多篇膾炙人口的《聊齋誌異》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