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運思巧妙,揮灑自如:蘇軾壹生仕途坎坷,蓄積於心中的情感頗為豐富。但是觸發詩人創作興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壹種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蘇詩以意勝,然而又以不經意出之,表現出運思的自由感。他不粘滯於物象,不拘束於陳規,揮灑自如,無所防礙,如萬斛泉湧,滔滔汩汩,壹瀉千裏,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取得壹種超妙入神的風韻。如蘇軾的《遊金山寺》,先寫鎮江金山寺的江景,萬裏奔騰,煙波浩渺,氣魄壯闊,引人遐思。接著寫登山觀景。當攀上絕頂的時候,很自然的要遙望思念中的故鄉了,但卻被無數的青山阻斷了視線。這“鄉國”緊扣上層的“我家”,又鋪墊了下旬的“羈愁”。站在鎮江的山頂,哪裏望得見千裏迢迢之外的家鄉!這樣的落筆,正是作者運思巧妙的特色。那無限的鄉愁,那隱在深處的仕途不如意的滿腹牢騷,不正好借“懷鄉”之念而婉曲地發泄出來麽?它引起人們多少聯翩的浮想。同時散文化、議論化成為蘇軾詩歌的特點。清人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壹代大觀。”作為壹個才氣縱橫的大詩人,蘇軾始終的靈妙之思不似陳師道般的宿構和冥思苦想的結果,而常常是妙手偶得、觸處生輝。
3、意境深妙,機趣橫生:蘇軾詩歌意境深妙,他不滿足於對景物外在形式的臨摹而總想探究和表現其中的“理”。“山石竹林、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把景、情、事、理有機結合,相輔相生,渾然無間。蘇詩往往通過描繪特定的景物,註入特定的思想感情,創造了獨特的、韻味濃郁的意境。蘇詩往往註重用心靈去感受自然,創造自然,使景即情,情即景,致力於心與物、意與物、主體與客體的融合。在他的筆下,自然景物經過感情的過濾,往往兼有寫實性與象征性的雙重品格,不僅顯示出自然景物的客觀美質,而且成為人生的映照,哲理的象征,達到了物我同壹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