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文曰:“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該詩是壹首別後相思之作,詩歌原意是表達相愛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屬於通用的比喻句,後人常借用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蠟燭燒盡時才停止流淚,來贊美老師為學生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
(三)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出自清代詩人鄭燮的《新竹》。詩曰:”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意即新長出來的竹子之所以比舊竹子高,是因為新竹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老枝幹為它遮風擋雨。詩中,詩人借”新竹“與”老幹“來比喻師生的關系,壹個人能夠超過老師和前輩,是因為老師和前輩的養育和培養,以此表達出對老師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