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黃遵憲為什麽被稱為“詩界革命”的旗幟?

黃遵憲為什麽被稱為“詩界革命”的旗幟?

在中國近代進步詩歌潮流中,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開辟道路的是黃遵憲。他畢生從事詩歌創作,主張詩歌應表現時代內容和真實思想感情,對傳統的“道統”、“文統”和種種擬古主義進行揭露與批判,成為“詩界革命”的重要倡導者之壹。他突破古詩的傳統天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派詩”,被梁啟超譽為“獨辟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學理論以“詩外有事,詩中有人”為總綱,力主以今人所見之理,所歷之境,所遭之時勢入詩,為了無生氣的詩壇吹進若幹時代與生命的氣息。20世紀初年興起的詩界革命,既是對黃遵憲詩學理論的繼承光大,又是對其詩學理論的深化豐富。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黃遵憲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中法戰爭中有《馮將軍歌》,中日戰爭中有《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臺灣行》等系列詩作。後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貫穿在他的詩作中。值得註意的是,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湧現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令人耳目壹新。

黃遵憲的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努力使傳統的詩歌形式與新內容諧和,使嚴正的韻律與散文化的筆法諧和,使新名詞與舊格律諧和,並鼓吹“我手寫我口”。為了表現新內容,他在詩歌形式上作了很多突破,如結構變化多端,句子錯落不齊,壹般篇幅較長,使詩歌既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而又有所創新,完善地體現了粱啟超提出的“舊風格含新意境”的主張,成為“詩界革命”的壹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