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原文_翻譯及賞析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原文_翻譯及賞析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宋代·蘇軾《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壹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壹聲吹斷橫笛。 中秋節 , 月亮 , 想像向往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裏無雲,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沈浸在壹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裏,樹影婆娑。

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壹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凈的月宮裏,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賞析

古往今來,中秋之月激發過文人多少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像,蘇東坡在熙寧九年(1076)寫過的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盡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表達超脫塵俗和依戀現實的矛盾,傾吐對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跡。”是寫萬裏無雲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裏無雲,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麽稀奇。但這裏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壹天秋碧。”由晴空寫到明月。古時稱月為魄,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意思是說,月兒的光輝從天上飛來,它所照射的地方,整個秋天的碧空都沈浸在清冷之中。這兩句描繪了壹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給人以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托著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作者讓他的想像翅膀飛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自由來往,那裏是壹個清涼的境地。據《異聞錄》記載,唐玄宗壹次遊月宮,”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所以用”飛鸞而去“,想像月宮中仙人乘鸞自由來往。作者這樣想像,究竟有什麽意義?從他當時所處的黑暗現實、不得自由的環境來看,不能說和現實無關。應該說,正是由於他處在那樣壹個不得自由的閑官職位上,才有向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他想像著從月宮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歷歷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實社會越醜,就越能見出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

然而,作者畢竟是壹個處於逆境而善於而善於自我解脫的人。所以,下片筆鋒壹轉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像,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做知心朋友,壹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給人有壹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出他孤單、淒涼的影子。作者之所有“舉杯邀月”,正是意味著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惡,意味著他對權貴們的討厭。

蘇軾盡管邀月賞心,把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表示這是壹個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並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為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郁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這裏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顏為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遊月宮來了:“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壹聲吹斷橫笛。”他渴望乘風歸去,在明凈的月宮裏,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麽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向往。豪情溢於紙背,令人讀之神思飄渺。當然這種追求是虛幻的,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但作者這樣寫,正是人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它表現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創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閣雪雲低,卷沙風急,驚雁失序。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