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黃庭堅告訴我們,寫字如何避俗!

黃庭堅告訴我們,寫字如何避俗!

《書繒卷後箋註》

zeng,對絲織品的總稱。

少年以此繒 [①]來乞書,渠 [②]但聞人言老夫解書 [③],故來也爾。然未必能別工楛 [④]也。

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 [⑤] ,又廣之以聖哲 [⑥]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 [⑦],政使 [⑧]筆墨不減元常、逸少 [⑨],只是俗人耳。

余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 [⑩],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老夫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平居終日,如含瓦石?,臨事壹籌不畫,此俗人也。雖使郭林宗、山巨源?復生,不易吾言也。

析義這是黃山谷討論書法的名篇,亦是山谷晚年的成功之作。面對小夥子拿著綾絹來找山谷寫字,山谷也情知此後生只是聽人說自己的字寫得好而已,而他本人並無辨別書法工拙的能力。因此,山谷在給少年繒卷作書之後,再寫了這段題跋,以闡明學習書法的要領。

在山谷看來,學習書法首先需要學人心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便是博覽聖賢文章,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其所書才具有價值。否則,若是自家心裏沒有底蘊,即便書寫字跡不遜鐘繇與王羲之,也只能說他是個俗人而已。因為,盡管他所寫的字跡漂亮,但他並無思想底蘊,頂多也只能算是個“謄文公”,遑論書法家了。且山谷認為士大夫處世百事可為,唯有不可落入俗套,壹旦染了俗氣其人品便不可救了。

末了,山谷設以問答,進壹步闡述了人品的俗與不俗之別,更加突出了其道德標準。山谷認為,對壹個人如果只看他的平時,簡直無法與俗人作區別;而壹旦處在家國存亡關頭,此人能力挽狂瀾、不可奪其大誌,這便是不俗之人。若是平日總是把聖賢的文字掛在嘴邊而不落實到自身,就如同口含瓦石壹般無價值之物,這種人遇到大是大非便壹籌莫展,他便是徹頭徹尾的俗人。

在收束處,山谷非常自信地表示:他的書學觀是千古不刊之論,即便是郭泰或山濤復生站在自己身邊,也不會改變他之所說。

註釋如下:

[①]繒音zēng,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

[②]渠,代詞,相當於他(她)或他(她)們。

[③]解書猶言通書法。

[④]工楛,猶言工穩與粗劣。楛音kǔ,粗劣,不堅固,不精致。

[⑤]道義,指道德義理;道德和正義等。

[⑥]聖哲,猶聖人與哲人,指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

[⑦]靈府,指思想內蘊;程,指壹定的深度。靈府無程猶思想精神不具有底蘊。

[⑧]政使,猶言縱使。

[⑨]元常、逸少,謂鐘繇與王羲之。鐘繇號元常,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在楷書上造詣尤深。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在行書領域冠絕今古,故有書聖雅稱。

[⑩]百為,乃百事可為。

?指遇到家國存亡的大事不可改變其大誌。《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何晏 集解:“大節,安國家,定社稷。”

?瓦石,瓦石指瓦片石頭,常比喻無價值的東西。指平時口稱聖賢文章而不貫徹自身,如將無價值的東西含在口裏。

?郭林宗指郭泰,東漢時期名士,與許劭並稱“許郭”,被譽為“介休三賢”之壹。山巨源指山濤,三國曹魏至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壹。

註:以上內容來源於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