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權率班來五河演出時,年僅20多歲,正值才華橫溢之際,所扮小旦令五河觀眾為之傾倒.難以數計的“高腔迷”們壹改初衷成為“黃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淫戲”的文人、紳士們.王浣溪盡情地欣賞著與古樸喧闐的高腔藝術風格迥異的黃梅戲,不禁詩情勃發,他結合社會,觀照自身,浮想聯翩,直抒胸臆,佳作連篇.
“觀戲詩”***三組,第壹組寫觀戲心得體會,詩中悟出許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
《觀戲有得》
壹:
絕大文章遊戲出,特翻往事做新聞.
詼諧卻有箴規意,只是旁觀漫不分.
二:
說法由來必現身,當場情事本非真.
笑他到底癡迷者,未免觀場是矮人.
三:
曲部風流鬥巧妝,英雄兒女各分行.
諸君漫說登場好,總要回頭看下場.
四:
富貴功名四十年,盧生有夢也徒然.
梨園曲似邯鄲枕,壹樣收場絕可憐.
第二組詩是贈葛大權的.作者真摯而細膩地描繪了伶人葛大權瀟灑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誘人的魅力,贊美之情溢於言表:
《贈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盡神仙,戲術偏工最少年;
翩若驚鴻翔日下,皎如玉樹立風前;
可餐秀盡饑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聽囀壹聲鶯語罷,直教歡喜極人天.
《再贈二絕句》
壹:
豈是當年葛玉貞,新詞譜就更調箏;
而今記得前身樣,故把釵裙學女伶.
二:
才拭啼痕笑態宣,歌成又舞柘枝顛;
旁觀只怪癡憨甚,那識登場要達權.
第三組則是詠“葛大權班”所演的劇目,選10部大本戲,分別題詠:
壹:
倚官作勢已難寬,況把書生下等看;
拼擲儒冠伸眾憤,到頭博得萬民歡.
(註):作者此詩詠傳統劇目《張朝宗告漕》(又名《告經承》、《告大漕》).
二:
壹片冰心斷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彌;
鏡分雖有團圓日,難煞墻頭破鏡時.
(註):作者此詩所詠劇目為《合鏡緣》(又名《雙合鏡》、《月墻破鏡》).
三:
未識郎君面若何,是誰入室竟操戈;
倘非牽絆書生出,怎得松枝施蔦蘿.
(註):此詩詠《烏金記》(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備亦良緣,雲雨巫山夢不全;
縱是金環能踐約,那堪虛度十三年.
(註):此詩寫《毛洪記》(又名《兩世姻緣》).
五:壹塔珍珠暗定情,奇緣***羨小方清;
登樓不說登科話,翻惹家人兩淚傾.
(註):此詩寫《珍珠塔》.
六:棍打鴛鴦太不情,壹杯酒復困書生;
葡萄渡口風波惡,那及官衙勢更橫.
(註):此詩寫《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訪》、《清官冊》).
七:茍延殘喘主人恩,翻肆讒言月下奔;
到底羅巾能泄恨,不教東海郁冤魂.
(註):此詩寫《羅帕記》.兩本頭則分稱《羅帕寶》、《三鼎甲》,總稱《羅帕記》.
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卻悔從前領略訛;
抵死相思了無益,不如雙去問閻羅.
(註):此詩寫《山伯訪友》.老本分兩本:《下天臺》、《上天臺》.
九:有身尚賣復何思,樹下聯姻事更奇;
不借聘錢偏得婦,牛郎無比好便宜.
(註):此詩寫《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十:
割雞本不用牛刀,賈禍誰知在羽毛;
我自烹雉無怨恨,卻令舉室荷恩褒.
(註):作者此詩詠的是《雞血記》(又稱《磨坊記》).
以上10首詠黃梅戲傳統劇目的詩作,經對照其劇情與今存黃梅戲同名劇目完全相同.“觀戲詩”可確鑿地證明:清代安慶地區的黃梅戲劇目,在道光鹹豐年間已趨成熟並定型.
晚清文人王浣溪為黃梅戲所賦“觀戲詩”,記錄了壹段歷史,填補了黃梅戲史的空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