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內心平靜心如止水的詩句

形容內心平靜心如止水的詩句

1. 關於讓內心平靜的詩句

關於讓內心平靜的詩句 1.形容讓人內心平靜的詩句或者詞有哪些

平心靜氣、心如止水、寧靜致遠、氣定神閑、安心恬蕩

1:成語:平心靜氣 讀音:[ píng xīn jìng qì ]

釋義: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2:成語:心如止水 讀音:[ xīn rú zhǐ shuǐ ]

釋義: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

3:成語:寧靜致遠 讀音:[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釋義: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4:成語:氣定神閑 讀音:[ qì dìng shén xián ]

釋義:心情平和、平靜。

5:成語:安心恬蕩 讀音:[ ān xīn tián dàng ]

釋義:心情平靜,不求名利

2.有沒有讓人內心平靜的詩句或者詞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多壹些快樂,少壹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保持壹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壹個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華精神,修煉道德,積蓄能量,風趣樂觀.正如馬克思所言:“壹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寬容是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寬容是雪中的炭,雨中的傘;寬容是荒漠的甘泉,夜航的燈塔.

生活如海,寬容作舟,泛舟於海,方知海之寬闊;生活如歌,寬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生活甜美.心存寬容、慈愛才能天天快樂.

祝妳心情娛快O

3.關於保持內心寧靜 遠離喧囂的古詩 愈多愈好

壹、非淡泊無以明誌,bai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其五)》

三du、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寧為翦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

--納蘭性德《漁父》

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zhi,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dao,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回

五、竹直心虛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師!

--《晏子春秋》

六、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誌和《漁歌子》

七、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答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幽窗小記》

八、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4.內心寧靜的詩句

王維的詩可以讀壹下,他把“見性”觀念有機的融入詩的情境之中,表現物我壹如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沒有人跡,沒有人語聲,沒有日光,只有反照的光彩,從而表現了日暮山林的壹片空寂。這首詩寫得是空曠、暗淡的景物。卻給人“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的印象,就是因為其中表現的心境值得品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表現上的主要特點是以動寫靜,所有的意象都表現“空山”是如何的超離塵囂。所以壹幅清新生動的山中晚景,反照出壹個“空”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顯然不是空無所有的山,而是心靈的感受。這種感受顯示出內心的空寂清靜。

《輞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在這裏,動乃靜,靜乃動;實卻虛,色即空。本體是超越他們的,他們合為壹體。這便是在“動”中得到“靜”,在實景中得到虛景,在紛繁現象中獲得本體,在瞬間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開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妳卻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5.能讓人靜心的詩句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出處《幽窗小記》明陳繼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靜,寵辱不驚。心中只是守著壹顆平常心,不羨慕榮華富貴,不依賴權勢。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純真善良的。總之像是看透了這塵世,心中像是平靜的湖面,去留無意對什麽事都放開來看,胸懷浩渺,心境開闊,心中是水波不興。真是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轉雲舒。

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意思: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壹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壹種修行。是壹種超脫,卻不是刻意的尋求。主旨在心: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靜琴聲自然淡雅,我們聽起來就不分古代現代了,強調自然淡雅是彈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贈漢陽輔錄事其壹》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時候,江上明月就很會亮;人的心態平和淡定的時候,海鷗也會感知的。

說的是萬事萬物都有因果,都有條件,還說人的內心活動會折射到外在物質世界。

5、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寄白閣默公》唐賈島

意思:在石屋裏邊帶著,人的心很容易安靜,結冰的水潭裏邊,月亮的倒影都殘缺了。就是形容心靜,形容景色安靜。

6.形容心情平靜的詩詞

1、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出自:唐·王維《竹裏館》。

譯文: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裏?只有壹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出自: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譯文: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3、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出自:唐·惠能《菩提偈》。

譯文: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4、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出自: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譯文: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5、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出自: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譯文:回頭望壹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7.內心寧靜的詩句

王維的詩可以讀壹下,他把“見性”觀念有機的融入詩的情境之中,表現物我壹如的境界.《鹿柴》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沒有人跡,沒有人語聲,沒有日光,只有反照的光彩,從而表現了日暮山林的壹片空寂.這首詩寫得是空曠、暗淡的景物.卻給人“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的印象,就是因為其中表現的心境值得品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表現上的主要特點是以動寫靜,所有的意象都表現“空山”是如何的超離塵囂.所以壹幅清新生動的山中晚景,反照出壹個“空”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顯然不是空無所有的山,而是心靈的感受.這種感受顯示出內心的空寂清靜. 《輞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在這裏,動乃靜,靜乃動;實卻虛,色即空.本體是超越他們的,他們合為壹體.這便是在“動”中得到“靜”,在實景中得到虛景,在紛繁現象中獲得本體,在瞬間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開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妳卻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8.有沒有讓人內心平靜的詩句或者詞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多壹些快樂,少壹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保持壹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壹個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華精神,修煉道德,積蓄能量,風趣樂觀.正如馬克思所言:“壹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寬容是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寬容是雪中的炭,雨中的傘;寬容是荒漠的甘泉,夜航的燈塔.生活如海,寬容作舟,泛舟於海,方知海之寬闊;生活如歌,寬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生活甜美.心存寬容、慈愛才能天天快樂.祝妳心情娛快O。

9.給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句子,詩句佛經都行,最好帶翻譯,本人比較笨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尤定,神怡氣靜——冰心訣

命由己造,像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像;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相由心生”源自壹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壹天,在路上巧遇壹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壹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壹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典故 裴度年輕未達時算命先生說他有牢獄之災,壹段時間之後那位算命先生又見到了他,可卻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經破解了,於是他問裴度是怎樣化解的。裴度說他沒做過什麽,只是歸還了主人壹條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帶而已。先生說正是這件善事救了裴度壹命,而且以後會大富大貴。“裴度還帶”的唐傳奇故事說明了凡事都有轉機,人生在不斷變化。

禪宗佛語:1、壹切皆有因果。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4、凡事太盡,則緣分勢必早盡。 5、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6、剎那便是永恒。 7、欲海無邊。8、壹切皆為虛幻。

致虛極,守靜篤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壹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壹個四句偈

佛對我說:妳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妳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妳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麽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壹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壹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壹物,

那裏會染上什麽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壹個問題:

人覺得壹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裏?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