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秋天的霸氣詩句

關於秋天的霸氣詩句

1.描寫“秋天氣勢宏大”的古詩詞是什麽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夜雨》 (唐)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3.《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5.《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6.《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7.《天凈沙·秋》 (元)朱庭玉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解與詩人意同。

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8.《秋思》 (唐)李白 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雕華滋。9.《秋夕》 (唐)白居易 葉聲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獨臥,誰為拂塵床。10.《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11.《秋下荊門》 (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12.《秋思》 (唐)李白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

海上碧雲斷,單於秋色來。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

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13.《題秋江獨釣圖》 (清)王士禎 壹蓑壹笠壹扁舟,壹丈絲綸壹寸鉤。

壹曲高歌壹樽酒,壹人獨釣壹江秋。14.《浪淘沙·壹葉忽驚秋》 (宋)賀鑄 壹葉忽驚秋。

分付東流。殷勤為過白蘋洲。

洲上小樓簾半卷,應認歸舟。 回首戀朋遊。

跡去心留。歌塵蕭散夢雲收。

惟有尊前曾見月,相伴人愁。15.《秋懷 》(歐陽修)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是什麽樣的?秋天萬物雕零,似意味著生命之終結,這極易引起那些歷經磨難而年事已衰的文人的***鳴,有人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有人淒苦孤單,仕途失落,有人悲英雄遲暮;有人嘆人生幾何。時代環境的壓迫,自己身世的飄零,無論是遷客騷人,還是壯士忠臣,無論是深閨怨女,還是疆場須眉,往往都要借秋景壹抒衷腸。

秋天,在不同人群中有著不同的況味,對於農民來說,這無疑是壹個收獲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裏,他們的勞動有了結晶、生活有了回報,“美好”、“幸福”必然成為他們詮釋這個季節的最好詞語。而在歷代許多文人眼中,他們卻常常為這個季節的飄零而觸動內心的底線,這使得他們的筆下所羅列的關於秋的文字常常蒙上了愁怨的色彩。

屈原的《湘夫人》中正是這樣,將主人公的心情與環境合二為壹、渾然壹體,使得我們透過季節而見主人公的心緒,通過主人公心緒的悵惘又可以看見作者彼時的心情。屈原所看到的秋天更多的是惆悵、是愁情,他將自己悲劇的遭遇與這樣壹個季節緊密連在壹起,哀嘆了壯誌難酬、入世艱辛的情懷。

秋天,之所以具有淒涼的屬性,源於生命在大自然中的體現。草木從綠變黃、再到雕亡,秋天成為這些生命從有到無的交接點。

人的血液裏流動著壹種無形的東西叫情感,對於生命的這種輪回中最殘忍的壹幕,往往生發了淒涼、悲切之情,而這種雕亡卻又是人為所無法改變的。所以,際遇坎坷的文人面對自己無可奈何的人生遭遇便觸景生情。

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在宋玉的《九辯》中發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宋玉面對失職放逐、落魄殘生的景況,在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傷中流露著自己坎坷的身世。李清照在她的《聲聲慢》中以“滿地黃花”“梧桐細雨”的殘秋景色作為襯托,傾訴出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生活的哀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又是人情感最真的時候,這樣的季節,痛定思痛,人會對過去、對現實、對未來多了壹份思考,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簡單的景物描寫卻構成了壹個心緒淩亂的內心世界,在“夕陽西下”之時,“斷腸人”仕途失意、離鄉背井、孤身漂泊的雜感清晰可見。就連豪放派詞人蘇軾面對霜露既降,木葉盡脫的秋夜也萌發了《後赤壁賦》中遺棄塵世的思想。

“悲秋”主題折射著中國文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的內心世界,是統治中國文人兩千多年的儒家入世思想使他們對這樣壹個特殊時節產生濃烈的情感,當際遇坎坷無能為力時,這種情感便會來得更為猛烈。然而,作為文學上壹種詩意的體現,“悲。

2.描寫秋天的句子詩句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2.壹曲高歌壹樽酒,壹人獨釣壹江秋。____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3.壹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_——蘇軾《贈劉景文 / 冬景》4.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____歐陽修《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5.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6.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葉夢得《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7.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8.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秋千翦翦風。

——楊慎《鷓鴣天·元宵後獨酌》9.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吳文英《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10.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11.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____楊萬裏《秋涼晚步》12.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李白《三五七言 / 秋風詞》13.秋到長門秋草黃。——薛昭蘊《小重山·秋到長門秋草黃》14.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____範仲淹《漁家傲·秋思》15.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____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16.滿載壹船秋色,平鋪十裏湖光。

——張孝祥《西江月·阻風山峰下》17.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王勃《滕王閣序》18.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____王勃《山中》19.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20.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沈。

——納蘭性德《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

3.《秋詞》中壹反常情,氣勢不凡,明確表示愛秋的詩句

《秋詞》中壹反常情,氣勢不凡,明確表示愛秋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意思為: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出處

秋詞二首 其壹

唐代詩人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勝春朝⑵。

晴空壹鶴排雲上⑶, 便引詩情到碧霄⑷。

詞句註釋:

⑴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 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⑶晴:壹作“橫”。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⑷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白話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裏。壹只仙鶴直沖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裏晴空。

賞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著壹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壹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壹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壹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壹鶴淩雲”,這壹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壹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壹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壹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淩空壹樣,直沖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誌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麽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壹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麽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壹起,所獲得的全然是壹種勵誌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壹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壹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壹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唐代中葉的哲學家和詩人。貞元九年劉禹錫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貞元十壹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為徐州掌書記;兩年後調任京兆渭南主簿;貞元十九年,擢升為監察禦史。開成三年,劉禹錫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壹年後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終年71歲。

劉禹錫與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他又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劉禹錫精於文,善於詩。劉禹錫的詩歌雄渾爽朗,語言幹凈明快,節奏比較和諧響亮。尤以律詩和絕句見長。有《劉夢得文集》40卷,現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為北宋時輯錄,收有遺詩407首,雜文22篇。

4.形容秋天好風光詩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臯。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長

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5.急需 有氣勢的散文 關於 秋 的

羅蘭:秋頌 秋天的美,美在壹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並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壹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

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那是壹種十分艷麗的淒楚之美,讓妳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願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壹位畫家畫過壹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壹園幽寂,樹後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嘗過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裏,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閑雲。

那麽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 秋天的風不帶壹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

那麽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壹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

沒有什麽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秋就是如此的壹塵不染。 “閑雲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凈的天宇間,那壹抹白雲,當得起壹個“閑”字野鶴的美,淡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麽壹份飄瀟,當得起壹個“逸”字。

“閑”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

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壹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

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壹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是淡泊的季節。

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壹切的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淡淡的秋光外,而只願做壹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回答者: 鄧不利少 - 三級 2006-11-25 14:24 秋天的紀念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征,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簾,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壹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

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元薩都刺有五絕雲“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裏,過客感秋多。”

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

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裏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於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壹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雲變幻,動蕩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誌無門,只能遊於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回歸,“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淒寒之境。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裏霜天靜寂寥。”

王勃的意境更為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壹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壹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於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壹江秋意,“壹蓑壹笠壹扁舟,壹丈絲綸壹寸鉤。

壹曲高歌壹樽酒,壹人獨釣壹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

6.描寫秋天的古詩,短點的詩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漁家傲》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