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壹世紀) 至春秋中葉(前七世紀)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分為“風”、 “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160首;《雅 》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105篇;《頌》是國王用於宗廟祭祀的樂章, 旨在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和鬼神的巨大威靈,包括祭歌、贊美詩等,***有40篇 。
就形式而言,《詩經》主要采用四言詩,間或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 、七言、八言的句式,同時大量使用疊字、雙聲、疊韻詞語,這使得這部文學作品顯得靈活多樣,朗讀起來錯落有致,有極強的音樂性。 從內容上講,《風》是《詩經》中的精華。由於這些詩歌來自民間,沒有或 很少有雕飾,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絢麗多彩。《風》中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勞動者真 實的生活,比如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的《關雎》、《出其東門 》;表達憤怒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奴隸主的質問的《伐檀》、《碩鼠》;有關戰 爭的《揚之水》、《君子於役》等等。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如果以詩中自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那 麽詩的作者既包括勞動者、士兵,也包括相當壹部分屬於“士”和“君子”階層 的人物。“士”在當時屬於貴族最低的壹級,“君子”則是對貴族的泛稱。此外還有許多無法確定身份的人物。
《詩經》中的作品,原來的主要用途,壹是作為各種慶典禮儀的壹部分,供人 們吟唱,二是娛樂,三是表達作者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逐漸成為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列為中國最重要的幾種經典之壹。這種教育壹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社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論語》記載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給《詩經》以極高的地位。
總體來說,《詩經》是中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中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 其內容涉及中國早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 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 所反映。《詩經》的語言則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 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