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精不精良我看不懂,但不管選題還是故事的表現,我都很願意給它高分。在懸疑片中,也算得上可以,雖然我們很輕易就可以在導演的安排下,猜到兇手是誰。
選材很社會性:虐童。
就我過去的膚淺認識,對虐童的理解幾乎就接近於挨揍,就單純地理解為是對兒童肉體上造成傷痛,卻忽略了精神上的虐待,更讓人刻骨銘心。
在荷娜事件中,導演並沒有展現狗屠夫對荷娜有肉體上的折磨,但是卻通過2個場景來表現狗屠夫對荷娜精神上的高壓效果:
1是荷娜在狗屠夫的逼問下,直接被嚇到尿褲子。
2是荷娜在面對心理師和警察的循循善誘下,還能對狗屠夫殺人並私自處理屍體的事情絕口不提。
這是壹個6歲的孩子,居然能抵抗住心理師和警察的“進攻”,死守住了防線。
從表面看,狗屠夫只是對荷娜威脅了壹句:說出去就擰斷妳的脖子。
但往深層次想,難道不是因為荷娜已經看過了,甚至也差點體驗過這種場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了這種威脅的意義嗎?直面人為式死亡,讓她在本不該承受的年齡,承受了不該有的精神壓力,也讓承受住了她那個年齡本不應該有的成熟與理智。
我覺得這部劇的導演,在對虐童事件中,精神高壓比肉體璀璨更應該被人關註這個問題上,處理的很巧妙。並不過度去渲染夠屠夫對荷娜肉體上的璀璨,卻能通過荷娜的表現,看出狗屠夫在精神上對荷娜的高壓控制,這難道不比挨揍更讓人難以接受嗎?
“身體經過休息會康復,但精神上的損害不壹樣”。
題外話地誇壹句,狗屠夫那個演員真的很棒,他的表情、動作、語言,都能看出他的變態屬性,為演員點個贊。
在我的個人理解中,導演也是傾向於更不能接受精神上的摧殘的。
在閃耀事件中就很明顯。
閃耀就是那個被媽媽當做炫耀的資本、當做保存自尊心,不得不在棍棒下學習的孩子。
肉體上遍體鱗傷,也被該學習時被控制個人自由,但是閃耀保存了自己的精神意識,知道這種持續的痛苦已經不能再承受了,就要尋求幫助。
而荷娜,始終都在被動,不管是接受兒童中心的安排去集體之家,還是接受命運的安排,跟著狗屠夫回家。她沒有過選擇。唯壹主動求救,還是在狗屠夫被殺的時候。這裏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當做是荷娜在走出狗屠夫精神高壓的開始?
從狗屠夫和閔河靜的結果中也能看出導演的傾向:狗屠夫被直接審判,閔河靜自行了斷。
再看荷娜和閃耀,閃耀在媽媽自行了斷後,也仍舊很想念很需要媽媽;荷娜卻明知道狗屠夫死亡了,也不敢哭不敢鬧,直到被全秀英看透戳穿才敢將自己的感情釋放。
虐童行為事件中,精神璀璨比肉體摧殘要可怕得多,這是我在《赤月青日》中理解到的,也是第壹次覺得虐童的不可姑息性。但是我們有權去審判嗎?
男主的觀點很正:壹旦我開始審判,我自己也不是清白的人,又有什麽權利去審判呢?
但是矛盾的是,當男主、女主知道荷娜即將被狗屠夫帶走,壹致的想法都是:如果他能死了就好了。
在荷娜埋麻雀的場景中,我甚至懷疑女主是故意讓李恩浩知曉荷娜的情況,她內心的真實想法,也是希望紅色哭泣能出手吧。
因為這是他們能救下荷娜的唯壹辦法,其它都只是在拖延。
當他們如願以償的時候,我也是在竊喜的。
我甚至懷疑,如果哪壹天自己也在人間的煉獄裏這樣痛苦,會不會也選擇用這種方式去結束壹切。
殺人,不過就是舉起刀子而已。
幸好,導演給了我答案:
李恩浩說,善良的人是殺不了人。
善良的人在殺人後需要背負的良心債,能沈重到讓人自戕。
但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卻希望有人能幫我們完成,這也是壹種人性吧。
沒有人會為狗屠夫的去世而討伐,卻有很多人會為紅色哭泣而鼓掌,這就是男主的上司所說的“英雄主義”。壹旦盲目起來,世界遠比想象會糟糕很多吧。
但慶幸的是,我相信世間惡魔少,善良的人多。
《赤月青日》中還提到壹個觀點:人和人的關系,壹定確定了就很難發生改變。
荷娜和狗屠夫如此,
李恩浩和老院長、院長之間如此,
女主車友景和繼母之間也是如此。
荷娜對狗屠夫的絕對服從,從小到狗屠夫死亡之前,都是保持了壹致;甚至最後也差點沒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大膽地哭出來。
李恩浩慣性地幫院長“擦屁股”,發自內心地懼怕老院長;如果沒有李恩浩最後的覺醒,和最後選擇了脫離這種關系,他會成為背黑鍋的殺人犯。
車友景和繼母之間,我想用討好來形容,而這種關系,壹直持續到車友景知道妹妹的全部真相之前。
印象最深刻的是車友景和繼母在病房裏的壹次爭吵,當繼母壹發怒,車友景立馬就拉住繼母的手說,“媽,對不起,是我錯了”。
從小就希望繼母開心,希望能討好繼母讓自己不被挨揍,而繼母也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車友景的討好、示好,她們的關系,從壹開始就是討好和被討好的關系。甚至,當車友景也身為人母,壹旦兩人發生爭吵,繼母也還是會揮起自己的巴掌。
但是,讓人慶幸的是,導演在鼓勵大家都脫離固定的關系,雖然,劇中用的方式,有點殘忍。
荷娜脫離與狗屠夫的“被控制”關系,是因為狗屠夫死亡,加上了全秀英的激勵;
李恩浩解除老院長、院長之間的“被虐”關系,是以老院長和李恩浩的死亡作為終結;
而車友景和繼母脫離這種討好關系,是以知道妹妹的死亡為代價的。
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
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壹旦被確定了,想要重新調整、脫離這種關系,往往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比如死亡。
比如車友景地獄般的回憶。
在時烷事件中突出的壹個重點是:兒童問題的出現,與父母的作為息息相關。
時烷的心理問題,或者說父親給他帶來的疑惑,導致他自殘,也傷害了其它同學。
而產生問題的根源,是父親把自己的殺人過失,推給了時烷。
時烷被動地接受了“殺了妹妹”的安排,卻不得不需要給自己的困惑或情感尋找壹個出口。
所以執著於樓梯,自殘,也把同學推下樓梯。
大家都把他看成問題兒童,卻沒人去追究產生問題的原因到底是什麽,直至最後才被揭曉。
在韓劇《VOICE2》中也出現過類似的事件。
小時候親眼目睹父親的殺人現場,自己長大也把殺人當做壹種享受,壹種嗜好。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不管在哪壹方面。
說《赤月青日》爛尾,有點過了。但確實太過倉促,跟前面的專業感、節奏感都不大對稱。
我可以理解尹泰柱為了對弟弟的愧疚,和與時烷、車友景同樣的心理還好不是我而出手去殺人,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從頭到尾藏得那麽深的壹個人,居然會這樣直接地被拖入圈套。
面對警察的盤問遊刃有余,甚至還能用專業知識差點催眠警察;
在樸智慧、素拉爸爸、時烷爸爸殺人案的設計中,都差點以自殺案、搶劫案結束,可見設計之巧,但是卻偏偏以這樣的方式被抓,我不得不懷疑是為了加快劇集的結束速度而已。
明明最後謎底的揭曉可以更有層次,偏偏卻壹筆帶過了。
這樣的粗劣收尾,總讓我覺得有點遺憾。
但,還是讓我覺得可怕的是,還好不是我的心態,我們都壹定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