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歷史上哪位詩人被稱為情聖?

歷史上哪位詩人被稱為情聖?

歷史上哪位詩人被稱為情聖?

蘇軾,東坡先生每逢月到中秋,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詩句,這詩句在中國人眼裏就像中秋圓月年年浮現而又光景常新。這詩句眾所周知,出自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之手。

蘇東坡生活在我國北宋時期。他的時代,封建社會已經由盛轉衰,當時壹些理學家為鞏固封建制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來為轉衰的封建制度打氣。有人曾用“月映萬川”來形容宋明理學。不是“日照萬山”,而是“月映萬川”,豈不正是壹種衰弱的征象嗎?蘇東坡不是哲學家,但他不同意當時的理學,他曾提出“禮源於情”的說法,認為人情才是禮法的本原,這在當時是頗為異端的。

壹些現代學者在研究中國歷史時,曾發出“精英淘汰”的感嘆。人品出眾而又才華橫溢的蘇東坡,就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屢遭坎坷而又在痛苦掙紮中創造了自身價值的文化精英。中國向稱詩國,詩人如漫天繁星,但若論最讓人喜歡的,我想蘇東坡是具得票領先的可能性的。東坡的正直的人品,豁達的性格,卓越的才華,使得他可與任何壹流的詩人比肩。而中國歷史上那麽些多詩人,或許,只有屈原、陶潛、杜甫、李白、東坡,才稱得上壹流。而這五人又各有特色,屈原“妙”在“執著”、陶潛妙在“平淡”、杜甫妙在“仁厚”,李白妙在“灑脫”,而東坡則妙在“雜多與豐富”——他既有上下的尋求以及與之俱來的大孤獨,又有隨遇而安的豁達,以及多姿多彩的自我,春江潮水般的才情……梁啟超先生曾稱杜甫為情聖,在我看來,蘇東坡也是壹位情聖,他的壹生真正是真情似水才情似水,任意揮灑都成動人。他不但對親人故友,就是連對山、對水、對花、對鳥……也都把它們當作是人看待,就連如煙的歷史、無情的宇宙,在他那裏也都充滿了人情的韻味——他時不時地與它們對話談心,時常是相交甚歡!林語堂說過,東坡中秋之詞、赤壁二賦,以及短制《遊天寺記》為其四篇不朽名篇,這確為不刊之論。但東坡畢竟首先是詩人,若僅以詩詞而論,東坡的“十年生死”“明月幾時有”“大江東去”三篇或可稱作是他眾多傑作中的傑作,我以為這三首詩就是放於整個中國古代的浩瀚詩海之中,它們也是璀燦的珍珠!或許,東坡只要具有這三首詞便可是不朽的了!我以為,從這三首詞中人們就足可以領略這位情聖不朽的流風余韻,故不怕人笑而自撰“東坡三韻”壹詞,以名這三首詩詞。如果說東坡是位千古情聖,那麽這三首詞就可以說是他不朽的流風余韻。 二 每到中秋,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膾炙人口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是東坡35歲在山東密州寫成的。中秋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時刻,但寫這首詩時,東坡正因官場險惡被外放在山東的密州,與他的手足兄弟子由天各壹方。東坡字子瞻,其弟蘇轍字子由,這兩位兄弟情感很好,政治立場也相近,但是,兄弟倆的個性卻很不壹樣:東坡喜真情流露,常說話不看物件;子由卻慎重拘謹,他壹再告誡哥哥禍從口出;東坡由衷地感謝子由的提醒,但卻又積習難改。這也可以理解,本性難移,改了還有本真的蘇東坡的存在嗎?東坡文集中給子由的詩文很多,而這首中秋詞最為著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秋月明,孤獨的東坡大醉以後,竟舉杯向月,詩興大發,此時、此地、此月、此身,人間有著多少的煩惱,多少的憂愁呀,東坡不禁向往起天宮,那玉潔冰清的所在。然而壹陣風來,東坡微醒,轉念壹思,天宮飄渺的瓊樓玉宇雖然華貴,然畢竟冷冷清清,又何及人間的真實自然,人間有風浪、有煩惱、有生離死別……但畢竟有家山,有故水,有親朋好友,有月光壹樣綿纏的牽念,這不正是最本真的人的生活嗎……這時,東坡眼前又浮現出了子由的身影,心中壹曖,不僅愷然長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是郁悶?是豁達?是纏綿?是豪放?其實高明過人的覺悟本來就是郁悶中顯豁達,纏綿中寓豪放。壹味郁悶便過於低沈,壹味的豪放又難免空蔬。情聖東坡的長處就在於“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既能體會人之常情,又不粘滯於人間常情,因而它的中秋詞真切而飄逸,就像中秋的圓月,自由,舒展,如光,如水,如夢,如幻: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 缺,此事古難全。

只有千古情聖,才會有如此細致的體悟,如此廣博的情思。所謂大家,便是大的眼界,大的胸襟,大的才華,大的境界。這才可能超越小家格局的虛幻的花好月圓,而去天地般地對月亮的陰晴圓缺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加以體認,從而引出那天地般豁達開朗的千古名句: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是呀,置身於人生因境中的蘇東坡,中秋之夜心系子由,他寄情高天的明月:子由,不管生活多麽困頓,不管相隔多麽遙遠,只要在這同壹片月光下就是幸福,就是美滿!這就是中秋月夜醉酒後,蘇東坡的獨到的人生感悟,是他對手足兄弟遙寄去的壹片祝福。

華夏民族向重血緣親情,中秋更是親情的節日。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流傳至今正因為它生動地表現出了壹種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海上升名月,天涯***此時”,蘇東坡的中秋詞就像這年年升起的中秋圓月壹樣會光景常新。

東坡對其弟情同手足,對自己的亡妻王弗同樣壹往情深。蘇東坡與王弗結婚時,東坡17歲,王弗15歲;大約10年後,王弗病故,東坡當然傷心至極。又過去10 年,即東坡37歲時,東坡寫了我稱之為東坡三韻第二韻的懷念亡妻王弗的詩《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俗語說,壹日夫妻百日恩,何況東坡與王弗在大約10年的夫妻生活中那麽恩愛呢?何況東坡還是位千古情聖呢?王弗故世後10年,東坡壹日期在夢中忽又想起了她,起來便在半夢半醒中寫成了這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每讀這些詞句時,我總覺得東坡就好像站在我的身邊,不再年青,已入中年,然而,無情的時間與同樣無情的陰陽界,又何嘗能阻隔他對亡妻王弗的那份深厚情意呢?是呀,真情原本是可以超越時空與生死的呀!妳看,東坡在夢中又與王弗“見面”了:“小軒窗,正梳妝”,當年還在,王氏在他面前又“再生”了!以致他醒來便要去圖夢,乘著夢意還在,然而他壹邊圖夢卻又壹邊感嘆:

終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畢竟10多年過去了,王弗雖“走”卻永遠“年輕”;自己雖“活”,但歲月“老”人,然不朽者惟有真情、惟有記憶:只要還有真情在,人便是“未死”的;只要還能活在別人的夢中,死去的人便還“活著”。

夜來幽夢忽還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好壹個“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活脫脫胎地把東坡對王氏、王氏對東坡的夫妻情感寫得纏綿緋測淋漓盡致!然而現實生活卻又是那麽無奈,畢竟無法真活在夢中呀!於是東坡不能不接受著孤獨並嘆道: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對蘇東坡這樣的情聖呢,我們還能說什麽呢?人生有死,然而人生又有“詩”,詩它不能吃、不能喝,但卻像美麗的宗教彌補著人間的遺憾、撫慰著人們心中的不幸與悲哀,從而在殘酷的生活中滋生許多的美麗與動人!在壹個科技金錢統治的時代,人們在追遂物欲的同時,失去了多少內心性?西方現代派作品中有個故事,壹對近老年的男女在火車上碰面,談了半天才發現對方竟是與自己壹起生活10多年並育有兒女的妻子或丈夫。是東坡生活在恍惚的夢中呢?還是現代人的生活恍惚若夢呢?機心越多,人情越淡薄;真情越少,詩人越寂寞。但蘇東坡已經可以不理睬這些了,因為他已經灑脫地活過了!

“蘇公壹生凡九遷”。人品與才華的卓越,曾使得蘇東坡順利地踏入仕途,才華的橫溢與天性的率真也曾使他受到宋代皇室的寵愛。但是,才華是壹種光亮的東西,最易到被心底狹窄陰暗的小人嫉恨,率真幾乎就是官場最大的忌諱。連仁厚的杜甫當年都發出過 “文章憎命達,螭魑喜人過”的感慨。東坡的才華與率真都註定了他壹生“命”不會達,但這卻或許是那些損害他的人們所萬萬沒想到:正是那壹次次的人生苦難才真正成全了有血有肉的情聖東坡!東坡因冤而被流放到嶺南時,別人以為他會終日以眼淚洗面,可他卻說出了這樣讓人寬慰的話:我就把自己當作是位嶺南赴京考試而末中的舉子,現在歸鄉了!蘇東坡不是曾把他的寫作比作流水嗎,實質上這哪是淌水呀——分明是淌血、淌淚——心血與眼淚。但如若從另壹個角度講,壹個連心血與眼淚都沒有的人還能是真人嗎?!可以說正是仕途上險惡的風波與自身的覺悟與修煉,才成全了後人心目中才華橫溢豁達樂觀的蘇東坡。這第三疊《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在蘇東坡落難黃州時寫就的。“窮而後工”,當時蘇東坡已40多歲了,正處在人生的壯年。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態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曾對蘇東坡赤壁詩文產生的背景作過描述:正是因京城的無辜入獄以及隨之而來的含冤流放,才使得被“拋棄”壹邊的蘇東坡有時間去面對大江的浩瀚、赤壁的滄桑,去扣問宇宙、追溯歷史、體悟人生。他曾坐在舟中面對茫茫月夜浩浩江水而發出動人心魂的感嘆: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前赤壁賦》)

在宇宙面前,個人又能算什麽呢?妳看,相傳這裏就是赤壁古戰場,遙想當年的三國時的巨集偉戰事,“壹時多少豪傑”,然而如今又安在?不過灰飛煙滅而已,惟江水長流,宇宙常在。人生困境中的蘇東坡面對著宇宙的空廓,往事的煙雲,終於有了大的覺悟,他不無調侃不無寬慰地說: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壹尊還酹江月。

宇宙的空廓,歷史的煙雲,使蘇東坡大徹大悟,心胸開闊起來,他超越了多少人為之醉心的功利境界,進入了“天地與我並生”的審美境界,或許只有能與宇宙空濛相對話的情聖,只有能與歷史煙雲相交談的詩人,才能真正達到這樣的境界。東坡的《赤壁懷古》之所以在汗牛充棟的中國古代的懷古詩中飄然獨出,或許原因正在這裏。這首詞或許消極,但東坡在那時不“消極”又怎麽辦呢?而且,這種“消極”對人生中的壹些“燥熱”何嘗又不是壹付極好的清醒劑,它益人神智,開人心胸:個人終究還是個人!我以為東坡的豁達大度的深處卻是有著無比的痛苦與同樣無比執著的真摯的,正像赤壁詞裏所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而且正是這些才使他走向了真正的豁達大度。盡管他時常“多情反被無情惱”,但他還在乎這些嗎?

前面說過,蘇東坡生活在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北宋,詩人或許是最敏感的人,他的“禮出於情”正表現出的他對封建正統思想的懷疑與不滿,這樣的思想難免使他生出壹種孤獨空幻之感,他的那首《蔔算子·黃州惠定禪院寓居作》,可以說就是他對自己最好的精神寫照。

缺月掛贖桐,漏斷人初靜。誰見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 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是呀,蘇東坡在他那個時代,寂寞得就像“有恨無人省”的“縹緲孤鴻影”,尋不著真正的精神家園,所以這才“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晚年的蘇東坡曾指著自己的大肚子開玩笑地問侍女朝雲:“這裏裝的是什麽?”,聰慧的朝雲似淺若深地答道:“壹肚皮子不合時宜”。其實,東坡的那種空幻寂寞之感正是封建社會後期文人的典型的情緒,他不過是第壹只“孤鴻”罷了。到了曠世奇才曹雪芹那裏,也就是到了封建的末世,那空幻寂寞之感已經成了“悲涼之霧,遍布華林”了,曹雪芹的《紅樓夢》不正是視“真情”(才情是真情的另壹種表現形態)為人生與生活的本體的嗎?然而“壹榮俱榮,壹損俱損”的封建濁世豈能容得下這些存在?於是另壹位情聖曹雪芹只得去寫他的荒唐言去了。可不可以這樣說呢,蘇東坡就是早生了600年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則是遲生了600年的東坡呢?曹雪芹的時代,更使得曹雪芹壹無所靠,儒、道、釋俱不可信。而蘇東坡畢竟生得早壹期些,他或許也並不全信這些,但是這些卻又在壹定程度上成全了他,這就是他的“雜”,他的性格的豐富性,他雖然是只“孤鴻”,但在他身上卻寄居著儒家自強重情的因子,道家渴求精神自由的因子,佛教隨遇而安的因子。這樣,東坡做官時便努力為人民造福,杭州至今還留著他為興修水利而建的蘇堤;落難時他便飲茶、賞花、作詩、作畫,興致匆匆地尋趣找樂,“東坡肉”、“東坡竹”的故事流傳至今;他對朋友親人、對生活都可謂壹片情深!回到正題,這“東坡三韻”不正是蘇東坡之所以是情聖的最好見證,壹種可與中秋圓月壹樣年年升起而光景常新的見證!

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的是哪位詩人?

李白

歷史上哪位皇帝被稱為三爺,哪位又被稱為四爺

雍正被稱為四爺,排行老四。

歷史上哪位皇帝被稱為仁王

仁王沒聽說過,只聽說過仁宗:宋仁宗趙禎,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帝),

歷史上被稱為詩聖的大詩人是誰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歷史上哪位皇帝被稱為“六位帝皇丸”

唐中宗-李顯

歷史上誰被稱為“醫聖”?

東漢的張仲景,名副其實的“醫聖”,最主要的成就不是因為其高超的醫術,而是他寫的壹部中醫歷史上最重要的壹本著作《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從東漢到現代社會幾乎是每壹位中醫的必修課,在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中醫就是靠著這本中醫“百科全書”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另外張仲景確立了中醫辨證治療手法,使得毫無用處的封建迷信的治療方法直接剔除出中醫體系,另外值得壹提的是《本草綱目》也是在《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寫出來的,這已經獲得了中醫界的普遍認可。

張仲景也因為其高超的醫術和醫德贏得了當時普通百姓的高度贊揚,中華傳統美食“餃子”就是張仲景發明的,最開始的餃子稱為嬌耳因為形狀像耳朵,主要是由發汗、補陽的中藥材和羊肉做的,目的是治療耳朵凍傷的窮人。

“對癥下藥”這壹成語也是形容張仲景的,其原意是針對相同的癥狀要了解致病的不同原因,從而針對性的治療,但治療方法不限於醫藥,也可以是別的方法,只要能夠治病,不局限於手段。

張仲景憑借多年對民間常見疾病的研究,用其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無數的平民百姓,更創作了不朽醫學著作,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典故,稱其為醫聖毫不為過。

我國歷史上哪位帝王被稱為敦煌公

1、李世民。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2、後西涼國君主李寶。李寶(?―公元459年),字懷素,小字衍孫,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孫,酒泉太守李翻之子,西涼後主李歆之侄,十六國時期後西涼君主,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遣將領到敦煌討伐沮渠無諱,沮渠無諱棄城逃跑。李寶聞北涼敗,率眾自伊吾南回敦煌,修繕城池府第,圖謀恢復先輩的大業。並派遣弟弟李懷達上表投降北魏。北魏太武帝嘉許他的忠誠,任命李懷達為散騎常侍、敦煌太守,另外派遣使者授予李寶使持節、侍中、都督西垂諸軍事、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繼續鎮守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