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天的詩句樹葉 1.描寫夏天葉子的古詩
壹、《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宋代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荷葉接天望不盡壹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二、《蘇幕遮燎沈香》
作者:宋代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
細焚沈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幹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壹片荷葉都挺出水面。
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日才能回去,家本在吳越壹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我故鄉的小時候的夥伴是否在想我,劃著壹葉扁舟,在我的夢中來到了過去的荷花塘。
三、《贈荷花》
作者:唐代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譯文:
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說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裏變為塵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雕謝之時,是多麽令人惋惜啊。
擴展資料
相關介紹: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詩人楊萬裏的組詩作品。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嬌艷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
2.《蘇幕遮燎沈香》是宋代詞人周邦彥創作的壹首小令詞,主要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遊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尤為巧妙別致。上片主要描繪荷花姿態,下片由荷花夢回故鄉。
3.《贈荷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壹首七言古詩。這首詩開頭四句拿荷花與其他花卉對比,突出荷花花葉相配、交相輝映的特殊美,更深壹層的意思則是在表明他自己與女方是天造地設的壹對,後兩句則寫出了詩人的期望,也寫出了詩人的隱憂。
2.夏天葉子的詩句
1、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高駢《山亭夏日》
2、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虞世南《蟬》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____佚名《江南》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____周邦彥《蘇幕遮·燎沈香》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____元好問《驟雨打新荷》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____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
千裏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____曾幾《蘇秀道中》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____李商隱《贈荷花》
笑指吾廬何處是?壹池荷葉小橋橫。____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____曹植《美女篇》
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____李白《古意》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____王昌齡《采蓮曲》
3.描寫夏天樹葉的現代詩
《夏天的百葉子》
作者:駢邑散人 現代
壹枚葉子於午後,
吸食了大片陽光,
被壹陣風挾持著,
去流浪。
鳥的鳴叫,
洞穿了葉脈,
風的語言橫亙千年,
化為蒼涼。
生無如夏花般絢爛,
卻為其作深沈的鋪墊,
舞者總是以飄然的姿態,
應對風雨的譏諷度,
隱藏於其上的蟬,
為其持久地鳴不平。
南冠的客思,
壹聲聲,
原來,夏季也如此冰冷。
擴展資料
描寫夏天的知四字詞語:
(1)、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陽光強烈。也可稱“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燒”。
(2)、驕陽如火:像火壹樣的陽光。形容天道氣專非常熱。亦作“皎陽似火”。
(3)、赫赫炎炎:形容炎熱熾屬盛的樣子。
(4)、炎陽炙人:烤。指炎熱的太陽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壹般熱。形容非常酷熱。
(5)、烈日當空:炎熱的太陽高掛天空。形容天氣酷熱。近義火傘高張
(6)、狂風烈日:強風猛烈而酷熱的天氣。
4.夏天葉子的詩句
1、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高駢《山亭夏日》 2、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虞世南《蟬》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____佚名《江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
____周邦彥《蘇幕遮·燎沈香》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____元好問《驟雨打新荷》翠葉藏鶯,朱簾隔燕。
____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千裏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____曾幾《蘇秀道中》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____李商隱《贈荷花》笑指吾廬何處是?壹池荷葉小橋橫。____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
____曹植《美女篇》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____李白《古意》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____王昌齡《采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