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地方的詩句 1. 老地方的愛情詩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和海角,而是我在妳身邊妳卻不願知道。
有壹種愛很淒迷,有壹種愛只能遠望,有壹種愛註定成傳奇。。.
有壹種愛叫做痛,痛得心臟起了褶子,痛得頭腦空洞無物,痛得意誌麻木蕭瑟。
有壹種愛叫放棄,明知道許多事情是沒有答案的,卻想尋找壹個答案,真的好累。
有壹種愛叫忍讓,忍讓也是壹種愛,以愛的方式善待對方的缺陷,用包容的胸懷寬恕自己愛的人,給了妳壹個機會留壹個自省的空間於平平淡淡中演繹經典,在無聲無語中融洽恩愛.幻想這樣即使是不傳奇的愛情也將變得永恒,再平淡的相守,依然壹如既往令人留連.再給妳壹個機會重新為我們的感情定位,卻讓我們傷得徹底!
有壹種愛,叫放棄,曾經天真的以為不管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有多長多遠,感情壹定會恒久不變,因為愛是沒有理由沒有條件的,結果讓“現實“和浮華雨打梨花般擊潰,我們的山盟海誓顯得蒼白無力。
愛不能成為牽絆,所以要選擇放手.從容的讓彼此走彼此的世界,凡事到極至,傷也會痛.其實愛過就會懂,所謂“現實“終究會是在壹起生活的障礙嗎?
昨日的幸福已成為壹種痕跡,兩人能攜手走完整人生固然很好,可陪上了壹段也應該心存感激了.
愛壹個人不是要成為所愛人的牽絆,只要心中有愛,生活總是那麽美好!
相距是壹種緣,相識,相戀更是壹種緣分,緣起而聚,緣盡而散,放手才是真愛?雖然有壹種愛叫放手!
有壹種愛,叫離開,曾經以為自己的愛情能夠長久,曾經以為真心的付出就能換來幸福,其實錯了。
癡情換來的唯壹的東西難道就是背叛嗎?曾經是那麽相愛的兩個人也會轉眼陌路,留下的是殘缺不全的記憶和心痛。
沒有想到結局會是這樣,曾經的山盟海誓,曾經的天長地久,轉眼盡成飛灰。
有壹段日子,經常驚醒於午夜夢回的黑暗中,感覺心好痛,刻骨銘心壹個人時的疼痛,看著空中的星星,想著不遠處屬於妳的夜,妳還好嗎?壹直都快樂嗎?沒有我在妳身邊會不會有另外壹個人去關心妳,愛妳呢?別人能做到嗎?
我現在已經不想再見到妳了,只有對自己說不要再去想妳,不要再想了,雖然妳的影子從未離開過------
生活還得繼續,真愛壹個人其實不應在乎時間和環境,相信愛壹定能創造奇跡,是因有愛,沒有不可能!
有壹種愛叫離開,我曾心愛的人,我只能離開妳的視野,告別這段情看似不可能的歸期。
有壹種愛,我們不能稱之為愛情,已升華為親情,雖然有同樣的心動,同樣的懷想,同樣乍然相見的喜悅,依依不舍的眷戀,但世間總有壹種約束,讓心思沈靜,讓感情不再漂泊,依然可以在午夜夢回時心生柔情,依然可以相信自己的完美與可愛,在這些溫柔的情愫裏,曾天真的以為我們可以快樂的在壹起,可結果卻證實諾言顯得蒼白無力。
有壹種愛,永遠難以言喻,這種愛應該來得持久,來得絕美。
讓我忘記妳吧!
也許,我應該試著愛上別人.
-----有壹種愛,叫做離開!
2. 中文諺語有句形容老地方還在,但是人和味道全部都變了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以下是拷貝的答案。。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崔護
註釋:
這是壹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莊,走到壹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壹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
這首詩有壹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壹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註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壹、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壹前壹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壹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麽壹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壹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註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壹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這壹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壹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壹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麽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壹首小敘事詩,而是壹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壹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壹吧。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