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進士姚鉉為師,擴寫“水賦”
夏竦少年時就很有才華,超邁不群,出類拔萃,寫詩作賦,非常敏捷。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家中長輩為了讓11歲的夏竦進壹步深造,於是領著夏竦拜了進士姚鉉為老師。壹天姚鉉給夏竦出了壹道寫作練習,題目為“水”、體裁為“賦”,限定字數為壹萬,夏竦想了壹陣,於是提筆開始寫起了“水賦”,過了壹段時間,終於把“水賦”寫出來了,高高興興地把習作交給老師姚鉉。姚鉉將夏竦的習作掃視了壹眼,估算出字數僅有三千,頓時臉上露出了怒色,把習作往夏竦手中壹塞說:不用看了,妳為什麽不圍繞“水”的前後左右更廣的範圍去寫呢?夏竦於是根據老師的提示重新擴寫了壹篇“水賦”,再次恭恭敬敬地把擴寫後的“水賦”交給老師姚鉉。姚鉉壹看,字數達到了六千,高興地說道:“可教矣”。
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賦也做得好。
少年善作詩文,為時人所稱
宋真宗鹹平四年,夏承皓監通州(今江蘇南通市)狼山鹽場,夏竦17歲,隨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維揚(今江蘇揚州)樹,遠水南回建鄴(今江蘇南京)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閑田。季鷹死後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北宋王辟之說:以後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
獻詩給宰相李沆,改任丹陽縣主簿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親夏承皓率領宋兵抄近從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與契丹軍隊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領宋兵向契丹軍隊發起攻擊。在戰鬥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傷,卒於戰場。朝廷撫恤夏承皓家屬,賞夏竦壹個名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壹天,夏竦拿著創作的詩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終於看見宰相李沆壹隊人馬退朝往回走,於是攔住宰相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將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很贊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將夏竦的詩集呈給宋真宗看,並說夏竦父死家貧,請給他換個文職,真宗就任命夏竦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
應試賢良方正,“真宰相器也”
宋真宗景德年間,夏竦年僅20歲出頭,應試賢良方正科,對策廷下,剛出殿門,翰林待讀學士楊徽之看他年輕且詩文小有名氣,於是上前邀過夏竦說:“老夫它則不知,唯喜吟詠,願丐賢良壹篇,以蔔他日之誌”。並掏出吳綾手巾攤展在夏竦面前,夏竦乘興題詩壹首:“簾內袞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動龍蛇。縱橫落筆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壹看,點頭稱贊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的詩在當時就有名氣,為人看重。江休復說:“夏英公少年作詩,語意驚人,有‘野花無主傍人行’之句。”又說:“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詩板甚多,李卿孫惟留夏英公詩:‘年光過眼如車轂,職事羈人似馬銜。若遇琵琶應大笑,何須涕淚滿青衫。’”
即席吟詩詠雜技表演,巧諷上司丁謂
大中祥符年間,夏竦任玉清昭應宮判官,丁謂任玉清昭應宮使,是夏竦的上司。壹天,丁謂在齋廳宴請官僚,有雜技表演助興,丁謂對夏竦說:以前沒有詠雜技的詩,妳可以做壹篇。夏即席吟詩道:“舞拂挑珠復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無由見,卻被旁人冷眼看。”丁謂壹聽,知道夏竦是在諷刺他,氣得臉都白了。
群臣迎合皇帝講符瑞,夏竦上疏反對
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丁謂擔任參知政事,“請大治城西炮場,釃金水,作後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復道,用來連線玉清昭應宮;“發遠使”李溥提出將海上巨石搬運到會靈觀池中建三神山。當時朝廷群臣都迎合真宗皇帝講求符瑞、神仙,沒有人提出異議,只有戶部員外郎夏竦上疏反對,認為這些工程過於闊遠,並不是秉承天意,從而阻止了這項耗費巨資的工程上馬。
異禮優待下屬,預言龐籍是“貧宰相”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夏竦調任知黃州,龐籍是他在黃州的下屬,官任司理參軍,夏竦對他“異禮優待”。有壹天,龐籍生病在床,自以為這病好不了,請夏竦給他辦理後事。夏竦親自來看望他,對他說:“妳不會死,以後還會做窮宰相,而且還長壽,這病會好的,妳不要擔憂。”龐籍說:“我做了宰相,還會窮嗎?”夏竦說:“在宰相這壹等級中妳是算窮的。”龐籍後來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後,寫詩記這事說,“田國貧宰相,圖史富書生。”
籌粟十余萬斛,全活四十余萬民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調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這壹年襄州發生大饑荒,百姓開始流亡,盜賊乘機偷竊。夏竦打開公廩,向災民放糧,同時又勸說全州的富人拿出余粟,***募集到十余萬斛,用來賑救災民。在夏竦積極努力下,全襄州度過饑荒達四十六萬余人。巡按使姜遵將夏竦的事跡上書皇帝,皇帝賜書褒諭。後來民眾想到夏竦的恩惠,將皇帝所賜詔書刻成石碑,永誌不忘。
命宋氏兄弟作詩,識得大小宋才華
天聖元年,宋仁宗即位,升夏竦為戶部郎中,歷任壽州(今安徽壽縣)、安州(今湖北安陸縣)、洪州(今江西南昌)三州知州事。
夏竦知安州時,宋庠、宋祁兄弟正值青春年少,夏竦看出他們有才華。壹天,夏竦命他們作落花詩。宋庠作壹聯:“漢臯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宋祁作壹聯:“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夏竦說:“詠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須作狀元及第,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須登嚴近(近臣)。”後來都被他說中了。到後來,夏竦在河陽聽說宋庠、宋祁兄弟同舉進士,特寫壹紙賀信:“所喜者,昔年安陸已識光”。
取締洪州巫師,勒令改歸農業
夏竦知洪州時,“洪俗尚鬼,多巫覡惑民”。夏竦了解情況後,加以取締,將洪州巫師 1900 余戶勒令改歸農業及攻習針灸方脈,收繳到的神像、符箓、神仗、魂巾、魄帽、鐘、角、刀、笏、沙羅11000余件,全部焚毀掉,並上疏要求下令嚴禁,以革妖風。天聖元年(1023年)十壹月,仁宗看了夏竦的奏疏後下詔“更立重法,自江浙以南悉禁絕之”。
拒使契丹,表作“對偶精絕”
天聖三年(1025),夏竦“起復知制誥,為景靈宮判官、判集賢院”,仁宗命他奉使契丹。夏竦因為父死於契丹入侵,不願拜見契丹國主,上表說:“父歿王事,身丁母憂。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夷樂之聲。”堅決推辭不肯前去。他這個表被當時認為是“四六(駢文)對偶精絕”。
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我國第壹座木結構虹橋
在山東省青州有座萬年橋,原稱南陽橋,俗稱北大橋,是壹座有千余年歷史的古橋,它橫架在流經青州市城區的南陽河上。過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唯壹通道。此橋歷史之悠久,價值之重要,規模之恢宏,建築技術之高超,在齊魯大地上是有名的。
這就是景祐元年(1034年)夏竦調知青州(今山東益都)兼安撫使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陽橋,造就了我國第壹座木結構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由梁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不久,這種造橋技術就被推廣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橋的建築成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好水川宋軍失利,言責不在韓琦
宋慶歷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國主元昊領兵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同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範仲淹為副使。新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
韓琦在任福出發前交待得壹清二楚:自懷遠城經得勝寨(今寧夏西吉東南)直趨羊牧隆城(今寧夏西吉西北),出敵之後對西夏軍發動攻擊。各堡壘相距才四十裏,道路便利,輜重在近,審時度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出敵後據險設伏,敵退回時進行攻擊。“及行,誡之至再。又移檄申約,茍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任福不聽命令,在好水川與西夏軍交戰,元昊佯敗,誘任福軍入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設的包圍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東南)附近,全殲宋軍,任福戰死,西夏軍也傷亡慘重,史稱好水川之戰。好水川之戰宋軍失利之後,追究責任,韓琦先上書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軍屍體,在任福的衣裝中得到韓琦囑誡諸將的公文,上表稱好水川之役失敗責任不在韓琦,“猶奪壹官,知秦州,尋復之”。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四筆》卷第十二的“夏英公好處”中寫道“英公此事賢矣,而後來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知人善任,保薦範仲淹任副使
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範仲淹不得誌時,夏竦見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時,保薦範仲淹任副使,使範仲淹與韓琦成為他的左右手。範仲淹給夏竦寫了封《謝夏太尉啟》,啟中說:“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介紹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文學家。德安縣車橋鎮(原白水街鄉)長慶村人。夏承皓次子,派名文喬,字子喬,行(hang)第十。生於北宋太宗雍熙二年乙酉(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進士姚鉉為師,為水賦,姚鉉認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景德乙巳年舉賢良方正,擢光祿寺丞,通判臺州(今浙江省天臺縣),賦“國清寺”、“石梁”、“瓊臺雙闕銘”等詩詞;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註》;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知鄧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饑,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余萬人;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陸縣),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覡(男巫)壹千九百余家還農,毀其淫祠;天聖五年,為樞密副使;天聖己巳年(1029)官參知政事;天聖辛未(1031)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後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陜西省西安壹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慶歷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禦史認為夏竦與陳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仁宗皇祐己醜年(1049)進鄭國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詔監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歷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賜謚“文莊”,禦葬河南許州陽翟縣三封鄉洪長源(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境內),建有旌賢院。夏竦以文學起家,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治軍尤嚴,敢誅殺,對疾病死喪者,則撫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壹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事實詳《宋史》、《江西省誌》、《九江府誌》、《德安縣誌》及秘書堂《夏氏宗譜·文莊公年譜》夏竦的詩文霞散綺,月沈鉤,簾卷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瑤階曙,金盤露,鳳髓香和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宋代·夏竦《喜遷鶯·霞散綺》喜遷鶯·霞散綺
霞散綺,月沈鉤,簾卷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瑤階曙,金盤露,鳳髓香和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宮廷生活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宋代·夏竦《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宋詞精選 , 送別寫人微陽下江樹,秋葉泛殘紅,雁背寒塘雨,帆爭晚渡風。寺橋人倒影,漁徑菊分叢。正是承平日,輕艘萬派通。——宋代·夏竦《舟行即事》
舟行即事
微陽下江樹,秋葉泛殘紅,雁背寒塘雨,帆爭晚渡風。
寺橋人倒影,漁徑菊分叢。
正是承平日,輕艘萬派通。查看更多夏竦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