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把學生看作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學習,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它要求教師善於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留白”即是壹種機智的教學策略。語文課堂上的“留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不直接把壹些學習內容通過講述、討論、交流等方式明確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言語激發、提出問題、布置練習等方式留下“空白”,引發學生在課外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裏實踐與操作、聯想與想象、思考與探究,從而將課內外學習聯系起來的壹種教學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談,不是簡省,不是避重就輕,而是引而不發,是鋪墊和蓄勢。
壹、在延伸閱讀處“留白”
我們在處理拓展閱讀這壹環節時,有時不必每節課都把這壹環節納入課堂,而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培養動手實踐、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人與自然”,可以通過師生商討設計這樣壹些課外拓展類練習:查找收集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詩歌或詩句,閱讀描寫四季自然景物的散文並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又如第六單元“想象世界”,可以通過課堂情景創設留白:“古今中外有許多優秀的神話、寓言故事或童話故事,這些故事非常有趣,大家還記得嗎?讀過的同學可以再重溫壹遍,沒讀過的同學可不要再錯過這壹次機會喔。給大家十天的時間閱讀和準備,我們來舉行壹次童話、神話和寓言故事大賽,好不好?”如果在課堂上師生不厭其煩講述這些故事,不但時間不允許,而且效果不壹定比“留白”式的處理好。
二、在質疑碰撞處“留白”
在課堂討論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多種觀念碰撞的情景,有時有些學生甚至會對教材和教師質疑。在這些情況下“留白”,有助於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引發他們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教學《人生寓言》中“落難的王子”,可以設計這樣壹個“留白”式的思考題:人在挫折、困難中才能磨煉意誌,戰勝脆弱,這是壹條普遍規律嗎?這壹問肯定會引發兩種觀點的碰撞,讓這兩種觀點的碰撞延伸到課外,讓他們思考得更深入和更成熟後再交流,可能會更好壹些。敢於挑戰教材和老師,是培養學生研究興趣、激發創造意識的重要環節。有位老師是這樣給《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和《天凈沙·秋思》兩首詩“留白”的:通過我們的朗讀吟誦、賞析理解,大家仔細觀察兩首詩的插圖,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外思考並動手作些改動。這樣既把詩的教學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放在課內,不至於沖淡詩歌朗讀、吟詠、賞析的要求,又能通過“留白”激發研究興趣。
三、在聯想處“留白”
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對於促進創造思維能力的形成,在閱讀中借鑒和習得、從而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也大有益處。如《童趣》壹課的教學,在朗讀、理解、背誦的基礎上,設計這樣壹道“留白”式寫作練習:妳在童年有過作者類似的體驗嗎?(如對蚊子、蟬、蒼蠅、蜜蜂等之類的昆蟲的體驗)試用三四百字描述出來。再如傳統篇目《皇帝的新裝》壹課的教學,有許多想象的空間:遊行大典結束之後會發生些什麽?兩個騙子會逃到哪兒去等等?如果僅僅在課內大而化之地說幾句,我覺得是對課文“培養學生想象能力”這壹教材資源的淡化。在課內“留白”,在課外通過寫作練筆加以強化,那豈不是更充分挖掘了教材資源?
四、在探究創造處“留白”
如對《在山的那壹邊》這首詩的主題解讀,除把詩中的山理解為艱難險阻、海理解為理想境界之外,還可以有許多新的解讀方式:山可以理解為傳統和習慣勢力,閉塞和守舊風氣等;海則可以理解為創新、開放思想等。在這壹課的閱讀教學過程結束後,通過“留白”引導學生思考這壹話題,也許學生會有“柳暗花明又壹村”的頓悟。當然,在課堂教學中的“留白”,有時是刻意為之的,有時則是因為受課堂時空限制以及教材重點的要求,是“隨意”為之的。但無論哪壹種情況下的“留白”,都要求起到鋪墊、蓄勢的作用,從而達到引發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福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劉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