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壹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淺談古詩詞中月亮的意象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壹、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為文學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題。《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註意到了月之美。到漢魏六朝,月更成為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汙。”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而當月與世間山水相結合,便會構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謝莊《月賦》寫道:“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的;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壹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閑情賦》雲:“月媚景於雲端。”壹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壹方面說高掛雲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壹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千影子送過來,令人想象蕩秋千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張先《木蘭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表現清明月色中飄過無數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心中浮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無影”畫面中。這些詩,皆因月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壹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也給人們壹種朦朧的美感。“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成壹種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煙月迷蒙,彌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成壹種朦朧戚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征典雅艷麗之美;皓月當空,通脫瀟灑,象征著雄渾高古之美,不盡的象征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的心靈創造著無數的月亮審美形象。”
月亮給人的美感,是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純凈的。寫月之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美起來。如《春江花月夜》壹詩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壹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構成壹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壹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詩的意境是如此優美寧靜,可以說,《春江花月夜》壹詩創造的優美意境是空前絕後的。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的風格是閑、靜、淡、遠,其詩作的意境也是十分優美的。如《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詩意境,不僅如施樸華評價,給人以 “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壹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外景與內情融為壹體。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壹清幽澄凈的環境相壹致。明月來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詩的意境之優美,讓人有“余音繞梁”之感。
月亮不僅本身給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閱《詩經》,我們會發現,月亮在詩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這從《東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東方之日》中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創造性的。馬瑞辰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於日月。”(《毛詩傳箋通釋》)這對以後的作家和民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光”,韋莊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壹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紹兮。勞心慘兮!”這是壹首月下懷人的情詩。詩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潔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傳》註曰: “婦人有美白皙也”。皎潔的月光使人聯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艷,高懸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詩集傳第七·陳風之十二》中評此詩曰:“此亦男女相悅而思念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乎?是以為之勞心而悄然也。”傅紹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詩人抒發其相思不得、愁悶難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認為,此時月亮已不僅僅作為背景渲染了,在《詩經》時代,我們的先人已將許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應該說是月亮的傳統象征意義。
其實,以月來象征人的美貌,不僅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而且,以月喻人還不局限於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來形容其美麗。阿拉伯的著名民間神話集《壹千零壹夜》中就經常出現以月亮來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祿太子和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後來王後懷孕,妊娠期滿,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可愛,就取名戛梅祿·審曼。……他那柔和和嫵媚的臉蛋,顯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樣美麗可愛。……人很漂亮,像月兒壹樣美麗。”
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壹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壹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壹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梧桐梧桐則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壹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裏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淒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壹種鳥。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另外還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當然,壹個意象有時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以上筆者介紹的只是它們最常見的壹種。熟知這些意象的寓意,對備考2003年高考是極有意義的。
中學古典詩詞中的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壹種藝術形象。意象的營構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焦點,也是我們學習古典詩詞的重點。本文擬就幾種最常見的意象進行解讀。
壹、“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征。
“壹上高樓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
“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憂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展示了詞人夢覺酒醒後淒寂惆悵的心境和對感懷對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戀舊巢的習性,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托。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對古典詩詞中的意象進行多維解讀,實際上就是對詩詞的內涵進行挖掘。
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分類整理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誌。這裏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誌”,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於他能創造壹個或壹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古代詩歌中壹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雕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壹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桐:梧桐是淒涼、淒苦、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壹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雕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征美人
蘭: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脫俗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壹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壹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壹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壹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
3、動物類
猿猴:哀傷 淒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鴿::理想 追求
魚:自由 愜意 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瘦)馬: 奔騰 追求 漂泊
烏鴉:小人 俗客庸夫 哀傷 沙鷗:飄零 傷感 鳥:象征自由
蒓[chún]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莊周夢蝶:語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 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壹,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遊《冬夜》詩雲:壹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壹種鳥。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古詩詞中“燕子”意象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如“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韋應物《長安遇馮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宴殊《破陣子》),“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豐韻韻”(喬吉《天凈沙·即事》),“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張可久《憑欄人·暮春即事》),南宋詞人史達祖更是以燕為詞,在《雙雙燕·詠燕》中寫到:“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極研盡態,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之慨嘆,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寒懶報衙(采蜜),啼煞饑鴉” (《水仙子》)之淒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