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
中有鯉魚長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然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陰火潛燒天地爐,
何事偏烘西壹隅。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阪通單於。
送君壹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柏臺霜威寒逼人,
熱海炎氣為之薄。
送柴侍禦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壹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註釋
⑴侍禦:官職名。
⑵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⑶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兩鄉:兩處作者喜歡去的地方。
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妳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妳我壹路相連的青山***沐風雨,同頂壹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賞析
王昌齡是壹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大約是詩人貶龍標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禦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壹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壹個“接”字,更給人壹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壹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於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壹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筆法靈巧,壹句肯定,壹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壹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麽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壹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壹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這三四兩句,壹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壹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裏行間了。
說到這裏,讀者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禦、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於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壹覽無余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流水和波浪感覺不到離別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岡流淌。詩人說:馬上就要離開妳了,在這送別之際,我卻不覺得悲傷。同在壹條江邊,風雨***進,明月哪裏知道我們身處兩地?仍然照耀著我們的前方。
送鄭侍禦謫閩中高適 送鄭侍禦謫閩中
謫去君無恨,閩中我舊過。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東路雲山合,南天瘴癘和。
自當逢雨露,行矣慎風波。
譯文及註釋
妳因罪被貶,心頭要不過多憂傷;
我以前也去過閩中。
那裏過冬的秋雁很少;
夜只有淒涼的猿聲哀鳴。
壹路都是叢山峻嶺,雲霧繚繞;
而且山林中的瘴癘時刻會侵害人身。
妳壹定會得到英明皇帝的恩赦,回到京都;
風波之險,路上當心。
賞析
這首詩表現了朋友間綿綿不盡的情誼。 送李侍禦赴安西
高適 送李侍禦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裏外,心事壹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譯文及註釋
1、安西: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2、驄:指黑色的駿馬。
3、虜障:指防禦工事。燕支:山名,這裏代指安西。
4、太白東:具體指秦嶺太白峰以東的長安。
5、離魂:指離別時的心情。惆悵:失意、難過。
6、寶刀雄:指在邊地作戰建立軍功的雄心壯誌。
賞析
《送李侍禦赴安西》,唐代詩人高適送他的朋友李侍禦到安西時創作的壹首送別詩。首聯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緊扣題意,頷聯功名萬裏外,心事壹杯中,緊承上聯送別之意;寫李侍禦即將跨馬遠征;頸聯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再壹筆宕開,境界進壹步擴大。全詩寫了依依惜別的心情,也寫了舉杯談心,互相勸慰的場面,感情真摯,調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詩歌中奮發圖強,保衛祖國的積極精神。 此詩為送友人從軍塞外而作,表達了立功異域的戰鬥激情和樂觀豪邁的昂揚意緒。尾聯表達對李侍禦的勸勉和激勵:到邊疆後,憑壹腔熱血與聰明才智建功立業。莫惆悵平緩委婉,情深動人;看取寶刀雄雄邁豪壯,昂揚奮發,盡掃愁緒。盛唐經濟文化繁榮,國勢強盛,詩人們大抵胸襟開闊,意氣昂揚,希冀建功立業,形成了盛唐詩雄壯剛健、熱情奔放的風貌;此詩可謂是其中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