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既沒有婀娜嬌媚的姿態,更沒有沁人心肺的芳香,因而也難以引起騷人墨客對它的喜愛和吟誦。然而,春筍熱戀新鮮與光明的品質和積極進取、天天向上的精神,卻引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喚起人們對光明前景的向往。
自古以來,人們喜歡用“雨後春筍”來比喻新人新事又多又快地湧現出來,這是很有道理的。革命前輩董必武同誌,在他的《竹枝詞》中寫道:“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寒霜,昭蘇萬物春風裏,更有筍尖出土忙。”的確,在春風和煦的時節,當妳走進竹林,便見到春筍破土而出的情景,如果靜心傾聽,還有春筍咯嘣咯嘣往上竄的感覺。春筍的生長速度,在自然界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往往晝夜之間,面目全非,每天竟可長高壹兩尺。浙江省奉化縣曾測得壹根毛竹筍的日生長量竟然高達101.3厘米,令人實在驚奇。
春筍,在食用價值方面,真不愧是大自然贈送給人們的美味佳肴,每當陽春三月,破土而出的春筍,其肉質脆嫩鮮美,早在古代就膾炙人口。據說唐太宗很喜歡吃春筍,每逢春筍上市,他總要召集群臣吃筍,謂之“春筍宴”,他用春筍來象征國勢昌盛,也用春筍來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輩出,猶為雨後春筍的繁榮景象。
春筍不畏風霜、英勇頑強的品格,還足以磨礪人們的崇高意誌,培養人們堅強的革命毅力。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冰心說:“種子的力量在於萌發。”播種在田裏的任何種子,在發芽之前需用盡力氣,方能破土而出,春筍在這方面所顯示出來的英勇頑強、堅韌挺拔的性格,也是任何植物無法比擬的,即使壓上如磐巨石,也在所不懼。它鉆出頭來,向大地顯露無限生機後,不管狂風暴雨怎樣襲擊,它依然從容自如,勁節難移,真是“艱難不變向上誌,曲折不改前進心”。偶爾有春寒的余威向它挑戰時,它總是那麽鎮靜,那麽嚴肅,既不點頭,更不折腰,真可謂“威武不屈的君子”。
自然現象如此,社會現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翻壹翻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困難和壓抑常常成了砥礪人才鋒芒的硎石,屈原放逐而賦《離騷》,曹雪芹舉家食粥而作《紅樓夢》,盡管他們的個人遭遇坎坷不平,身處不同逆境,但他們有壹個***同特點:認定目標,鍥而不舍,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他們這種精神和春筍精神有何異樣呢!
啊!春筍,妳頑強的生命力,令人敬慕;妳奮發向上的精神,令人深思。剛直是妳的宗旨,向上是妳的本能,拔節是妳生命的向往,虛懷若谷是妳純潔的心胸。我盡心贊美妳,因為妳是美好的化身;我縱情歌頌妳,因為妳是堅貞的楷模。妳那熱戀新鮮與光明的品格,給人們帶來了鼓舞和力量。春天的腳步,也會沿著妳生命刻度壹節壹節登高,壹支強者之歌,將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在高山流水間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