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終南的詩句

關於終南的詩句

1. 終南別業古詩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註釋

①終南,指終南山。②陲:邊境;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父親早死,母親篤信佛教。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寶三年(743),王維先隱終南山,晚年又在陜西藍田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可謂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復,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2. 《終南望余雪 古詩 》

1、全詩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2、譯文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麽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雲端。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壹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⑴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南面六十裏處。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⑵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⑶林表:林外,林梢。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3、出處 《終南望余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創作的詠雪詩。

4、創作背景

這是壹首應試詩。《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壹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考了壹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3. 描寫終南山的詩句

《終南山》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我覺得頸聯不錯,提問者可自行參考下列賞析:詩歌的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壹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壹首五言律詩,為偌大壹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壹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壹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壹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壹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壹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壹步“入看”。另壹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壹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壹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壹、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壹,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壹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怎麽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4. 有關終南山的詩詞

1、[宋] 賀鑄《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原文選段:

古寺不掛寰瀛圖,終南山翁何處至。

釋義:

古老的寺廟沒有懸掛著全國的地圖,終南山的那個老翁哪兒來的呢?

2、[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原文選段: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釋義:

我留戀巍峨的終南山,還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濱。

3、[唐] 吳筠 《翰林院望終南山》

原文選段:

幸見終南山,岧峣淩太虛。

釋義:

有幸能夠見到終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4、[宋] 王中立《雜詩四首》

原文選段:

貪看終南山色好,不知紅日下前峰。

釋義:

我貪戀這終南山的風光,不知不覺太陽就要落山了。

5、[唐] 齊己《題終南山隱者室》

原文選段:

終南山北面,直下是長安。

釋義:

終南山的向北方向,直接下去就是長安城。

5. 終南忘余雪的詩句是什麽意思 終南忘余雪的詩句是什麽

《終南望余雪》

作者:祖詠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註解

1、終南:山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霽色:雨後的陽光。

韻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麽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雲端。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壹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評析

?祖詠 終南望余雪 鑒賞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祖詠(699-746?),唐朝 洛陽(今屬河南)人,後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終南望餘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 》、《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終南望餘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望薊門》詩描寫沙場塞色,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詩壹卷。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壹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麽,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霽之後,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俏麗。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裏,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壹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壹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壹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壹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壹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雲:“下雪不冷消雪冷”;又雲:“日暮天寒”。壹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壹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稹在《漁洋詩話》卷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