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維《不遇詠》原文及翻譯賞析

王維《不遇詠》原文及翻譯賞析

不遇詠原文: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壹男兒!

不遇詠翻譯及註釋

翻譯 我向朝廷上書沒有得到答復,躬耕退隱卻天時不順沒得到好收成。朝廷的盛會自己不能參加,我也不願到權貴的家門阿諛奉承。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裏,心裏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家人的平安。春天已經來了,姑且壹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風吹動楊柳。如今世人只為自己著想,我對這種現象很不高興,內心十分鄙視。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自己想要的隱逸生活。豈肯壹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壹個男子漢大丈夫!

註釋 1不遇:不得誌;不被賞識。《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2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漢書·高帝紀下》:「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獻書:奉上書劄;上書。多指向有地位者陳述意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書記》:「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劄,辭氣紛紜。」這裏用來表示向皇帝上書。不報:不批復;不答復。《東觀漢記·丁鴻傳》:「鴻當襲封,上書讓國於盛。書不報。」3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不登: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困乏,不勝饑寒。」登:豐收,收成好。4百人會:眾多重臣被召的盛會。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寵禮》:「孝武在西堂會,伏滔預坐。還,下車呼其兒,語之曰:『百人高會,臨坐未得他語,先問:「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為人作父如此,何如?』」預:「遇」也。5五侯:泛指權貴豪門。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6河朔:黃河以北地區。7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陜西興平,詩中實指 唐代 京都長安。8春風動楊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語出《子夜春歌》。9說(yue):同「悅」。十濟人:救助別人。唐裴铏《傳奇·韋自東》:「某壹生濟人之急,何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晉殷仲文《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忘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⑾徒爾:僅能如此。

不遇詠鑒賞

 這首詩以第壹人稱的口吻,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

 詩***十二句。開頭四句,緊扣「不遇」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復敘寫自己困頓失意的情形。北闕,指朝廷。首句是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但沒有得到任何答復。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壹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意思是說自己退隱躬耕,因為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著。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後傳》),此處泛指權貴。第四句意思是:阿諛奉承權貴,可以獲得利祿,但自己的性格剛正不阿,不願這樣做,只能沈淪困頓。

 接著的四句,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茂陵,。主人公落魄以後,遠遊河朔,投靠壹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沈的鄉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還是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流連賞玩吧。即使春天已經來到人間,和風吹拂,楊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卻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主人公這壹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淒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為不悅,內心十分鄙視。這壹點,妳是應當了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閑適的隱逸生活,豈肯壹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壹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

 這首詩每四句壹轉韻,詩意亦隨之而轉換,是七古體裁中典型的「初唐體」,說明了王維的詩歌創作受初唐的影響很深。但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則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

不遇詠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前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詩人被貶濟州到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遺期間,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詩人這壹時期的生活情況和人生追求。

不遇詠賞析二

 此詩開頭四句,緊扣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復敘寫自己困頓失意,懷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任何答復。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壹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說自己退隱躬耕,卻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著。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後壹句運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後傳》)表達自己即使沈淪困頓,也不阿諛奉承。前四句,詩人用典,形象地點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題。

 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後的詩人,遠遊河朔,投靠壹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沈的鄉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盡管心中牽掛,卻因為無法回鄉,只能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排遣憂思。盡管春日穆穆,楊柳依依,總在不經意間引人鄉愁,卻只能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詩人這壹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淒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為不悅,內心十分鄙視。這壹點,妳是應當了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閑適的隱逸生活,豈肯壹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壹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這四句的轉韻,詩意亦隨之轉換。值得壹提的是,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

詩詞作品: 不遇詠 詩詞作者: 唐代 王維 詩詞歸類: 漂泊、懷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