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脁在中國詩歌史上是怎樣壹個地位?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向被人們論為獨步之作:“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這時候謝朓的詩歌除了“語皆自然流出”(劉熙載《藝概》),依然清新自然外,還將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織入詩篇,使人讀來“覺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別有壹段深情妙理”(沈德潛《古詩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絕唱。鐘嶸在《詩品》中說,謝朓的詩歌“至為後進士子所嗟慕”,想見其在當時曾風靡詩壇,對文風有推動的作用。謝朓的詩當然也不無缺點。譬如它們往往不能做到全篇盡善盡美;與篇首相比,結 謝朓詩論尾顯得比較平躓。因而它們只能是向盛唐詩歌發展過程中的“中間”作品。然而正因為如此,它們在文學史上就愈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吟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這是對謝朓詩歌的最恰當的評價。李白自己壹生追求的便是像謝朓詩歌所體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此外謝朓的詩歌,對盛唐“詩佛”王維、“詩聖”杜甫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壹切都充分說明了謝朓在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