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翻譯: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漁網不到深的池沼裏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壹定的季節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與魚鱉之類的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麽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麽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2. 關於環保的詩詞或文言文,不要太長了,10句左右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壹、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於這壹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
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
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
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壹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
在規定的季節裏,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 四、環保法令 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
《國語》中有壹個故事叫“裏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裏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
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壹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茍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註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
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壹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麽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采伐,什麽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壹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3. 關於環保的古詩文有哪些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壹、神話傳說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於這壹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
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
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
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壹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
在規定的季節裏,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四、環保法令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
《國語》中有壹個故事叫“裏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裏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
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壹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茍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註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
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壹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麽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采伐,什麽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壹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參考:/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5。
4. 求古代關於環保的詩詞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
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
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
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5. 保護環境的古詩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今天節約壹滴水,留給後人壹滴血
請高擡貴腳,聽,小草在哭泣!
誰能忍受每天戴著防毒面具過日子?——還空氣清新吧!
天空是小鳥家,河流是魚兒的家,地球是我們的家。
讓地球媽媽永遠年輕美麗。
把綠色帶到世界每壹個角落,讓綠色流入人們心中。
廢氣,stop!廢水,stop!染汙,go away!
綠樹成蔭,花香撲鼻——理想家園靠大家。
破壞環境的人終將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用好妳的手,垃圾無處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