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壹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美學原理:
《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壹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壹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蔔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裏,與妻子***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壹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壹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妳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麽,現在我告訴妳,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壹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註入到了每壹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壹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壹個氣氛:周遭壹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壹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那麽,“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著壹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壹種藝術境界。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壹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麽後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壹個是動態“***剪”,壹個是語態“卻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壹幅良宵美景圖,壹個“***”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壹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壹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麽殘酷的事情,又是多麽無奈的事情。這壹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壹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於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壹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壹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別名: 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堂兄、邠國公杜悰的表兄弟。 幼年喪父,跟隨堂叔學習經書和文章,16歲就以古文知名.開成二年中進士,曾先後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宏農縣尉,做過短期的鹽鐵推官.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壹生很不得誌。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壹卷,《文》壹卷,部分作品已佚。李商隱在藝術上有傑出的成就,他的詩以七律成就為最高,其他五言、絕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詩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綿邈,隱晦曲折,寄托極深,秾艷綺麗,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於利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象、聯想和象征,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他的“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沈渾得杜甫詩神髓,綺麗的想象、用語則直接得益於李賀。如果說李賀的詩偏於想象,則李商隱的詩重於象征。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恒(壹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禦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令。(今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
李商隱的詩於宋初十分流行,“西昆體”仿效義山詩的用典,後成為西昆詩派,但只是機械地學到了堆砌辭藻,而不能得義山詩的神髓。
李商隱的詠史詩借古諷今,毫無顧忌,如《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樣“指斥乘輿”的勇氣在政治寬松開明的唐朝也並不多見;而《詠史》中“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北齊》中“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等詩句都是對唐敬宗奢靡之風的直斥和諷喻;名篇《賈生》:“夜半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斥責晚唐諸帝求仙訪道煉丹圖長生,並因此誤國的荒唐行為。《行次西郊壹百韻》則真實地描寫了甘露之變三年後兵禍旱災後民不聊生的情形,並追述了百余年來國家的壹系列重大變化,從今昔對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憂國憂民,頗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余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余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幹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春心莫***花爭發,壹寸相思壹寸灰”。
他的《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於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壹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與李賀壹樣,李商隱也善於寫夢;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在李商隱的詩中,這兩種境界水乳相溶,借夢尋得對痛苦人生的解脫,借夢尋得燦爛美麗快樂的人生。如“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牡丹》);“十年長夢采華芝”(《東還》)等。
李商隱的詩固然是詩苑奇葩,文也是文囿異卉。他的詩情真意切,綿邈曲折,散文卻峭直剛勁,獨出機杼,銳不可當,駁盡世俗定見,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則典麗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體所限而善於表情達意,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奉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隱全集》以清人馮浩的《玉溪生詩集箋註》三卷、馮浩詳註《樊南文集》八卷、錢振倫錢振常兄弟箋註《樊南文集補編》十二卷匯合成全集,並刪除箋註而成,內容全而篇幅不長,價格較低,並在書後附以李賀詩集,適合有壹定古文基礎而又喜愛晚唐詩文的讀者閱讀.
其他作品《樊南甲集》,《樊南乙集》,《玉溪生》,《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