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葛藟的詩歌象征

葛藟的詩歌象征

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有。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終遠兄弟,謂他人昆。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葛藟:藟,音壘,蔓長植物,所以長勢連綿。

終:既,

遠:音院,遠離

兄弟:代指家人。

謂:呼喊,

顧:關心、照顧。

涘:音四,水邊。

有:同“友”,親近。

漘:音純,河岸

昆:兄

聞:同“問”,問候。 葛藤纏繞綿綿長,在那大河河灣旁。兄弟骨肉已離散,叫人爹爹心悲涼。叫人爹爹心悲涼,他也哪裏會賞光。

葛藤纏繞綿綿長,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離散,叫人媽媽心悲涼。叫人媽媽心悲涼,她也哪裏會幫忙。

葛藤纏繞綿綿長,在那大河河灘旁。兄弟骨肉已離散,叫人哥哥心悲涼。叫人哥哥心悲涼,他也只把聾啞裝。 《葛藟》是壹首真正的流浪的歌,抒寫了流離在外的遭遇和憂傷。就常理而言,流浪遭遇的苦難多種多樣,難以盡言,然而詩人卻只選擇了得不到父母兄弟關懷的側面,應該說是抓住了根本,流浪的苦難最根本的正在於失去了親情,所以又以葛藟起興,正在於申言這種從傷懷與渴望的連綿不斷,悠長不盡。舊說以為此詩乃東周初年姬姓貴族所作,旨在譏刺平王棄宗族而不顧。《毛詩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毛氏說詩多牽強附會,常把表現人之常情的詩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說詩較為通達,朱熹《詩集傳》雲:“世衰民散,有去其鄉裏家族,而流離失所者,作此詩以自嘆。”得其旨矣。

要義:壹個流浪者埋怨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詩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寫眼前景物。詩人流落到黃河邊上,見到河邊葛藤茂盛,綿綿不斷,不禁觸景傷情,聯系到自己遠離兄弟、飄泊異鄉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鄉,六親無靠,生活無著,不得不乞求於人,甚至覥顏“謂他人父”。處境之艱難,地位之卑下,可見壹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壹絲憐憫。“謂他人父,亦莫我顧”,直書其事,包含許多屈辱,許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嘆:“則其窮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詩意略同首章,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換壹字,豐富了詩的內涵,反覆詠嘆中稍有變化。此詩兩句表達壹層意思,六句有三層意思,兩層轉折。由綿綿不絕的葛藟對照兄弟的離散,是壹折,由“謂他人父”、“謂他人母”、“謂他人昆”而竟不獲憐憫,又是壹折。每壹轉折,均含無限酸楚。詩人直抒情事,語句簡質,卻很感人,表現了飄零的淒苦和世情的冷漠。牛運震《詩誌》評曰:“乞兒聲,孤兒淚,不可多讀。”方玉潤《詩經原始》評曰:“沈痛語,不忍卒讀。”都對詩中表現出的流離之苦深為致慨,相信這也是每壹位讀此詩者的***同感受。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參見百度百科“國風·周南·樛木”詞條)

這兩首詩裏,都提到“葛藟”這樣壹種植物,所謂“葛藟”,說的更準確壹點,應該是屬於藤本植物的“藟”,普通老百姓叫它“野葡萄”。熟悉詩詞文賦的話,“葛藟”這個名字會讓人的唯美寄情的詩性意識從蒼茫煙雨浸透的大地上飄渺扶搖起來,而“野葡萄”這個名字不需要任何的想象和自戀情節,它屬於壹切想到它看到它的人,在樸實粗礪的形態之下,有壹種深藏起來的永恒性。

“葛藟”有纏繞、攀附的特點,《葛藟》中,正是利用這壹點作為起興的出發點,來思念親人,感嘆世態冷暖的。這種四野裏纏繞漫生的情緒,是壹種在心底裏不能被遺忘的愛的鏡子的反光,而鬥轉星移的生活,因不得以的生活,而改變了我們和骨血親人之間的關系,寄子他人門中,這種生而為人的無奈感,正是繚繞我們心裏,纏繞我們壹生的,顧念所愛珍惜所愛的源泉。所謂“綿綿葛藟……”,正是無法割舍,無法忘記的柔軟線條。在很多後世的詩作裏,葛藟的柔弱影子後面,總隱含壹種堅韌的性情,這是見到“葛藟”時,讓人覺得溫暖的地方。

在日常的生活裏,我們總會看到臉色紅潤,容顏開闊,生活形態滋潤自得的人。我們可能會想,福祿運命的光環正圍繞著他們吧。《樛木》正是用葛藟的攀附曼木而得旺盛,來隱喻將有的復興的美好前景。沒有說出來的話是,要懂得深藏在攀附和纏繞之中的權謀和機變,也要懂得屈從。有人將《樛木》稱做最早的“馬屁詩”,是對文人的諷刺了。

然而,《易經》第四十七卦第六爻的爻詞裏,卻告戒眾人:深陷困境時,攀附葛藟,越是掙紮,越是受藤蔓纏繞和阻絆,於事無補,終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