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寫盡了鄉思的詩詞,令人動情。
壹、《鄉思》(北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李覯(念gòu)生當北宋中葉“積貧積弱”之期,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以求安國濟民。詩人用透過壹層加壹倍的寫法,層層深入,不斷推進,表達了詩人對故鄉深摯濃厚的思念之情。“人們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惱恨眼前的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重重暮雲又把青山給遮住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二、《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26歲,當時他住在揚州壹家旅舍;在壹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在屋內擡望天空壹輪皓月,客居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篇。
三、《漁家傲·秋思》(北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北宋仁宗年間,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當時,範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勝少敗多,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這首詞就作於此時,詞的上闋勾勒出壹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圖;下闋抒發了邊關將士思鄉憂國、壯誌難酬的情懷。當兵的是最可敬的人,無論古今,他們都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守護著疆土,許多人可能幾年、十幾年都沒回家幾次。
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才17歲,當時他獨自壹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因其為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千萬別以為指的是現在的“山東省”。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很多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五、《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蘇軾因與當時當權的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他曾要求調任到離其弟蘇轍(字子由)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能多聚會,但這壹願望壹直無法實現。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當時蘇軾與其弟蘇轍已七年未見,又正值中秋佳節,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面對壹輪明月,怎能不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六、《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淒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全詩壹氣貫成,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出遊子的心態。
七、《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代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壹直未能得誌。他幾乎壹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誌,困窘潦倒壹生。這首小令就是他在羈旅途中所作,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壹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壹匹瘦馬出現在壹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壹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淒苦愁楚之情。
八、《雜詩三首·其二》(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人在異鄉孟津住了十多年,壹日忽然他鄉遇故知,激起了他強烈的鄉思之情,因此寫下這首詩。“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壹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壹株臘梅花開了沒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詩句,似乎沒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尤其是後兩句的“獨問寒梅”。
九、《壹剪梅·舟過吳江》(南宋·蔣捷)
壹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作於南宋消亡之初,元軍攻破臨安後,詞人開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經吳江縣的吳淞江時,為了表達自己羈旅在外的思歸之情以及亡國的無奈,寫下了這首詞。
十、《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北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定國,即王鞏,為蘇軾的摯友,柔奴(別名寓娘)是王鞏的侍妾,也曾是洛陽城中大戶人家之女,後家道中落淪為歌女,王鞏納其為妾,待她親厚。當年王鞏被貶出京,落難之際,柔奴毅然隨行;若幹年後王鞏奉旨北歸,得以宴請蘇軾,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