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談壹談從漢代的《毛詩序》到唐代的韓愈、白居易文學社會功能的轉變?要史論結合。

談壹談從漢代的《毛詩序》到唐代的韓愈、白居易文學社會功能的轉變?要史論結合。

毛詩序認為文學起教化作用。“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他雖然強調了詩歌感情的表達,但是提出“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情感必須規範於人為的屬於意識形態的禮義之內,失去了熱情活躍富於創造力的自由馳騁,成為統治者手中的工具。因此,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這情就不再允許是真正屬於本性的情,而變為虛假的投合統治者專制口味的情;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就成為詩歌創作唯壹的目的和歸宿,並且刺時,也壹定要主文而譎諫,閃爍其詞、婉轉委曲。總之,壹切又回到了春秋後期孔子“思無邪、溫柔敦厚”的詩教中,前面情感論所放出的光芒也就開始暗淡了。正如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所尖銳批評的:如中國之詩,舜雲言誌,而後賢立說,乃雲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夫既言誌矣,何持之雲·強以無邪,既非人誌。許自由於鞭策羈縻之下,殆此事乎。因此,在論述六義四始時,只涉及了與為王政教化服務的內容密切相關的四始:風、大雅、小雅、頌,至於藝術表現手法的賦、比、興,則只字未提。以上多見於百度百科

到了韓愈白居易,首先是文學的表現形式和創作魅力有了很大的變化發展,無論是韓愈的奇崛還是白居易的通俗,文學的個人情感抒發愈發強烈,而他們的文章也呈現出他們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和體會。如韓愈進學解,雜說中談到選拔人才,社會風氣,白居易更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用詩歌反映現實。這裏我們看到文學的社會功能已經從自上而下的教化,變成自下而上的反應與諷諫。

毛詩中說諷刺君王要語言婉轉,而我們看看韓愈白居易的文章就知道他們絕不乏言辭激烈,揭露鮮明之作。

總之,從漢代的毛詩到唐代的韓愈白居易,文學已經由統治者手中教化的工具,變成被統治者如文人,自覺的士人手中反映現實,上諫君王的方式。它的主人和用途對象都發生了變化。可以說這和中國古代社會結構變化和文人自我意識覺醒有很大關系。隨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的成熟,統治者可以借助官僚系統,使用更嚴厲的“法”和更明確的“禮”來統治民眾;而隨著士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文學表現力的發展,文學成為士人自我抒發的手段。可以抒情,可以諫上,可以反映現實。最終文學走向社會,屬於了社會和民眾。

其實這個話題我也不是很了解,韓愈白居易的是我參考百度百科寫的。結論麽,是我壹邊寫壹邊想出來的。不過確實是引人深思的好問題。非專業人員,希望不要被嘲笑。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