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王安石推敲詩句的故事

關於王安石推敲詩句的故事

1.王安石與賈島推敲的詩句有哪些故事

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壹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壹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壹壹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當然,還有壹種回答: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心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來 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麽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壹句詩或是詩中的壹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壹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壹首都這麽費勁兒. 有壹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壹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壹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裏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裏. 韓愈問賈島為什麽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壹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壹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壹門是關著的,推怎麽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壹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壹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字詞解釋: 1.赴舉:參加科舉考試2.京師:京城,此指長安3.煉:錘煉,這裏指反復思考,寫詩的人叫“煉字 ”4.吟哦:吟詠5.引手:伸手6.訝:對……感到驚訝7. 韓退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在文學城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8.權:臨時代理.9.車騎:車馬10.已:停止.11.俄:不久,指時間短.12.具:全部13.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遊,離開.象,眼前事物.14.立馬久之:讓馬停下來許久15.轡:馭馬的韁繩,這裏指馬.16.並轡而歸:騎著馬壹同走.9.與為布衣之交:跟賈島結交為朋友. 17.留連:舍不得離開。

2.王安石與賈島推敲的詩句有哪些故事

據傳,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來他覺得“到”字不好,就改為“過”,接著又改為“入”“滿”等字。經過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滿意。最後他從“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這句詩受到啟發,才決定改用“綠”字。

“推敲”壹詞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意為反復琢磨。

壹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壹首詩,其中兩句是:

“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壹時不知哪個字好。於是,壹面思考,壹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

韓愈看到,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妳騎驢子怎麽低著頭,也不朝前面看看?”

賈島壹驚,慌忙下驢,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壹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沈靜得沒有壹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

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3.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本來這首詩的第三句是“春風又到江南岸”,但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壹到江南是什麽景象,缺乏詩意,想了壹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

後來細想壹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壹些,寫出了春風的壹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

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壹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

他覺得精神壹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壹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裏,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壹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壹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壹些,顯得十分醒目。 壹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

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

4.用幾句話概括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唐宋八大家之壹。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當宰相後,決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堅決反對,沒幾年就被罷了官。他在京城閉居無聊,決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兒。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揚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蘇省南京市),路過於京口(令江蘇省鎮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時,船靠碼頭,不再走了。他站在船頭上,極目西望,但見青山隱隱,江水滔滔,春風綠野,皓月當空,觸景生情,更加懷念起金陵鐘山(又名紫金山)的親人來了。他走進船舶,拿出紙筆,略壹思索,就寫了壹首題名《泊船瓜洲》的詩:

京口瓜洲壹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壹到江南是什麽景象,缺乏詩意,想了壹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壹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壹些,寫出了春風的壹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壹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壹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壹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裏,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壹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壹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壹些,顯得十分醒目。

壹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5.王安石推敲“綠”的故事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本來這首詩的第三句是“春風又到江南岸”,但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壹到江南是什麽景象,缺乏詩意,想了壹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壹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壹些,寫出了春風的壹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壹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壹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壹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裏,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壹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壹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壹些,顯得十分醒目。 壹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

6.關於推敲古詩字的小故事

“推敲”壹詞是指人們在寫文章、作詩賦時,斟酌字句,反復琢磨。說起“推敲”壹詞的來歷,還有壹個發生在賈島與韓愈之間的小故事。

唐代詩人賈島,字浪仙,曾做過和尚。他的詩多寫閑居情景,以五律見長,很註重詞句錘煉。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他的散文風格雄奇;他的詩歌奇情壯思,寫景狀物,情趣盎然,有卓越的成就。

賈島初到京城時,有壹天,他去郊外看望老朋友李凝。看到李凝住所的幽靜環境和附近的景色,便寫了壹首詩《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廈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附言。”

在回來的路上,他騎在驢背上還在想這首詩。特別是詩中的“敲”字,是用敲字還是用推字,哪個字更貼切,壹時還拿不準。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地闖進了壹隊人馬之中。原來是時任京兆尹的韓愈的壹隊人馬從此路過。韓愈的隨從將賈島帶到韓愈面前問個究竟。賈島如實說出原委。韓愈聽後,感到這個年輕人作詩賦如此認真,很高興。韓愈認為用“敲”字更好壹些。韓愈為賈島壹字之師的故事,被後人傳為美談。

7.用幾句話概括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唐宋八大家之壹。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當宰相後,決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堅決反對,沒幾年就被罷了官。他在京城閉居無聊,決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兒。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揚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蘇省南京市),路過於京口(令江蘇省鎮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時,船靠碼頭,不再走了。他站在船頭上,極目西望,但見青山隱隱,江水滔滔,春風綠野,皓月當空,觸景生情,更加懷念起金陵鐘山(又名紫金山)的親人來了。

他走進船舶,拿出紙筆,略壹思索,就寫了壹首題名《泊船瓜洲》的詩: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壹到江南是什麽景象,缺乏詩意,想了壹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

後來細想壹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壹些,寫出了春風的壹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

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壹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

他覺得精神壹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壹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裏,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壹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壹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壹些,顯得十分醒目。壹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

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8.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壹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壹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壹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古人做詩,反復推敲,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壹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壹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壹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壹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壹改再改。初雲“到”,後圈去,註曰:“不好”;後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先後改了十多次,始定為“綠”。為什麽呢?“綠”原為形容詞,這裏用作動詞,色彩鮮明,喚起江南壹片春色,喚起聯想,引起遊子思歸的念頭,與下文的“明月照我還”密切呼應。

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是大文豪蘇軾遊廬山所作,歷來為人們所贊賞。但據《東坡誌林》,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山不同”,後來才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到處看山”,不僅意思與第壹句重復,而且語言平平,讀來乏味,改為“遠近高低”,既再現了廬山的特點,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蘊無疑豐富得多,詩意也更加濃厚。

9.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

1、詩人賈島有壹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壹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沖撞了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幫他壹起想認為還是“敲”字佳。

2、《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壹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壹改再改。初雲“到”,後圈去,註曰:“不好”;後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最後定為“綠”。

3、歐陽修看《畫錦堂記》,當讀到“仕官至將相,錦衣歸故鄉”時停住了,覺得這兩句意思太直,與上下文銜接也不太通順。因白天寫文章被催促,沒來得及仔細修改,晚上用心推敲,他決定在兩句中各加上壹個“而”字成為:“仕官而至將相,錦衣而歸故鄉。”歐陽修想到這裏,馬上牽出壹匹好馬,將書童從夢中叫醒,把添字的事敘說了壹遍。書童急忙騎馬向相州飛奔。第二天傍晚,終於趕上了韓琦派來的人,把“而”字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