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征。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粻揣綱廢蕺肚告莎梗極士,世稱"王右丞"。
早年信道,後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2.王維為什麽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維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傑出詩人,他工詩善畫,又精通音樂,並能以畫、樂之理融會於詩中。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詩》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前期的詩大都反映了現實,有著較進步的政治傾向。後期則多是描繪田園山水,鮮明的反映了他逃避現實的消極情緒。王維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傑出詩人,他工詩善畫,又精通音樂,並能以畫、樂之理融會於詩中。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詩》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主要是王維在詩和畫上的造詣都非常高.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於細致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 、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於表現山水幽靜和詩人恬適的心情。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 。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壹幟,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壹個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題材,有對俠義精神的贊頌,有的揭露時弊,諷刺權貴。壹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其中前二首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維的五律和五、七言絕句造詣最高,其他各體也都擅長,在唐代詩壇是很突出的。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 。對後人影響很大 。歷代編註其集很多 ,明 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 後附文集4卷 )是現存最早的註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註》是迄今較好的註本。
王維還精於繪畫。他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長於山水、青綠、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所作破墨山水,筆跡勁爽,“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對後世影響頗大。明末董其昌在其創立的南北宗論中,將王維列為南宋繪畫之祖。王維的繪畫作品在北宋還有較多存世,僅《宣和畫譜》著錄的作品就達126幅 ,但今已無作品傳世。
3.王維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的詩句”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形容長於描寫景物的詩,使讀者如置身圖畫當中。也形容詩的意境非常優美。
代表詩人:王維。宋·蘇軾《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其所成就,不僅僅能詩善畫,而是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通過他的他作,給以融化。這畫有機的結合,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畫的特點。《宣和畫譜》中提到王維的詩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說是“皆所畫也”。
4.王維被評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連續兩句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壹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壹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
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壹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
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於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壹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壹開始,就展現了壹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壹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壹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
這裏,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壹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
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壹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並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壹幅畫面。
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雲裏,近處滿眼則是遍生於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雲、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妳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象到,漁人壹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壹層意思,然後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
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壹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沈寂,桃源之夜壹片靜謐;太陽,雲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壹片喧鬧。
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
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壹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
“驚”、“爭”、“集”、“競”、“問”等壹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壹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
“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裏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雲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後壹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壹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裏完全融合在壹起了。
“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雲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壹片迷惘。
最後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於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
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的是壹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並從中獲得壹種美的感受。
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