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經》 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 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 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 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 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子·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現在有些諸侯, 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 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 緣故。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法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壹 切遵循原來的規章。’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 沒有過的。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 來制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 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 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 覆蓋於天下了。所以說,築高臺壹定要憑借山陵;挖深池壹定要 憑借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借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 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 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僥幸了。所以說,城墻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 家的災難;田野沒開辟,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啰嗦。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 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啰嗦。所 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2. 古文中有關遵守規則的話
1、《孟子·離婁章句上》——戰國孟子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譯文: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管子·法法》——春秋管仲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壹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壹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壹定要實行。 3、《道德經·第七十三章》——春秋老子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4、《韓非子·詭練》 ——戰國韓非 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譯文: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5、《韓非子·問辯》——戰國韓非 言無二貴,法不兩適。
譯文:除了國君的命令,沒有第二尊貴的言論,國家的法令不能同時迎合公私雙方。 6、《商君書·畫策》——戰國商鞅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譯文:聖明的君主不看重仁義而重視法度,制定法律壹定要嚴明,頒布的法令壹定要執行,這樣就可以了。
3. 誰知道古詩或古文裏帶規矩兩個字的固時俗之工巧兮,緬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
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誌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崔瑗《草勢》)
翩翩春燕。端集余堂。陰匿陽顯。節運自常。厥貌淑美。玄衣素裳。歸仁服德。雌雄頡頏。執誌精專。絜行馴良。銜土繕巢。有式宮房。不規自圓。無矩而方。(曹睿)
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壹孔,曉壹理,而不知權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蟬之不知雪,堅據古文以應當世,猶辰參之錯,膠柱而調瑟,固而難合矣。孔子所以不用於世,而孟軻見賤於諸侯也。(鹽鐵論)
百工為方以矩,為賀以規。(墨子)
逮啟、楨之際,艾千子雅慕震川,於是取其文而規之,而矩之,以昔之摹仿於王、李者,摹仿於震川,……競為摹仿之學,而震川壹派遂為黃茅白葦矣。古文之道不又絕哉!(黃宗羲《南雷文定·鄧禹梅刻稿序》)
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韓非子)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淮南子)
體無常規,言無常宗,物無常用,景無常取(唐·皇甫堤)
4. 規則在古文中怎麽解釋意思:儀範;規範,行為模式.準則,規章;法則。
現義:
規則,壹般指由群眾***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壹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裏的所有成員壹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規則具有普遍性,規則也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它存在三種形式:明規則、潛規則、元規則,無論何種規則只要違背善惡的道德必須嚴懲不貸以維護世間和諧;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局限性;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局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元規則是壹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1. 儀範;規範。唐 李群玉《湘中別成威闍黎》詩:“至哉彼上人,冰霜凜規則。” 田北湖《論文章源流》:“儒家從事於文字……自立經學,舉史氏之遺軌,依《爾雅》之末流,兼循途徑,不失規則。”2. 規章;法則。明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九:“在京各衙門,仍照軍民糧運見行規則,刊刷易知單冊,給與納戶,以便交納扣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不講別的,偌大的壹個局,定那章程規則,就很不容易。” 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沒有修煉仙丹,自然的規則,壹定要使我老下去。”3. 整齊。合乎壹定的方式。冰心《兩個家庭》:“隨後,我又同 亞茜 去參觀他們的家庭,覺得處處都很潔凈規則,在我目中,可以算是第壹了。” 蕭軍《八月的鄉村》:“天的周垂,電光玩笑壹樣,接連地拋動不規則的火帶。”4,行為模式.準則。調整社會關系,具體規定權利和義務以及具體後果的準則,或者說是對壹個事實狀態賦予壹種確定的具體後果的各種指示和規定。《史記》中所指的“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觀”就是這個意思。
5. 描寫"規矩"的詩句有哪些1、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離騷》先秦:屈原 原文節選: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譯文: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庸人本來善於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
違背是非標準追求邪曲,爭著茍合取悅作為法則。憂愁煩悶啊我失意不安,現在孤獨窮困多麽艱難。
2、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九辯》先秦:宋玉 原文節選: 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世之不固。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 獨耿介而不隨兮,原慕先聖之遺教。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 譯文: 暗自贊美申包胥的大誌氣,又擔心時世不相同。
為何時代風俗偷奸取巧,破壞了規矩妄自改鑿孔。 要獨自耿直光明不隨波逐流,仰慕先聖遵從德教老傳統。
在混濁的世界身處高位,不是我心希望的光榮。 3、揖讓於規矩之內,訚訚於洙、泗之上——《運命論》魏晉:李康 原文節選: 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訚訚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
孟軻、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於溺而不可援。 譯文: 即使是仲尼這樣道德最高尚的人,即使是顏回,冉有這樣的大賢,以禮法為準繩大力推行文德,在洙水泗水之間和顏悅色地教學,也不能阻止浮薄風氣的產生。
孟軻孫卿,那樣效法顏回冉有和仰慕至聖孔子,從容奉行正道,也不能在末世發揮應有的維系作用。天下終於發展到大道沈溺的地步,而無法再加以援救。
4、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矩而無所施。——《哀時命》先秦:莊忌 原文節選: 塊獨守此曲隅兮,然欿切而永嘆。
愁修夜而宛轉兮,氣涫沸其若波。 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矩而無所施。
騁騏驥於中庭兮,焉能極夫遠道? 譯文: 我孑然獨處深山溝啊,心中悲切長嘆聲聲。愁苦啊,長夜難眠愁思宛轉啊,心潮起伏就像那水沸浪湧。
手握刻刀而不能雕鏤啊,手拿規尺而無處使用。千裏駿馬在庭院裏奔馳啊,又怎能把萬裏行程跑完? 5、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拋棄圓規和角尺——《胠篋》先秦:莊周 原文節選: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譯文: 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壹樣。”
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壹。
6. 壹篇關於“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議論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做人要遵紀守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壹句賢文,出自《孟子·離婁上》:“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原意是說如果沒有規和矩,就無法制作出方形和圓形的物品,後來引申為行為舉止的標準和規則。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做人要遵紀守法。
周亞夫執紀如山 周亞夫是漢朝功勛卓著的將軍,以英勇善戰、嚴守軍紀著稱。有壹次,漢文帝要親自犒勞軍隊,先到達駐紮在灞上和棘門的軍營,文帝壹行直接騎馬進入營寨,將軍和他的部下都騎馬前來迎送。
接著文帝到達細柳的軍營,那裏駐紮著周亞夫的軍隊。只見細柳營的將士們都身披鎧甲,手執鋒利的武器,拿著張滿的弓弩。
文帝的先驅隊伍到了,想直接進去,營門口的衛兵不讓。先驅說:“天子馬上就要到了!”把守營門的軍門都尉說:“將軍有令:‘軍隊裏只聽將軍的號令,不聽其他指令。
’” 過了壹會兒,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進入軍營。於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節詔告將軍:“我想進入軍營慰勞軍隊。”
周亞夫這才傳達命令說:“打開軍營大門!”守衛軍營大門的軍官對文帝壹行駕車騎馬的人說:“將軍有規定:在軍營內不許策馬奔馳。”於是文帝等人就拉著韁繩緩緩前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做人要遵紀守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壹句賢文,出自《孟子·離婁上》:“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原意是說如果沒有規和矩,就無法制作出方形和圓形的物品,後來引申為行為舉止的標準和規則。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做人要遵紀守法。
周亞夫執紀如山 周亞夫是漢朝功勛卓著的將軍,以英勇善戰、嚴守軍紀著稱。有壹次,漢文帝要親自犒勞軍隊,先到達駐紮在灞上和棘門的軍營,文帝壹行直接騎馬進入營寨,將軍和他的部下都騎馬前來迎送。
接著文帝到達細柳的軍營,那裏駐紮著周亞夫的軍隊。只見細柳營的將士們都身披鎧甲,手執鋒利的武器,拿著張滿的弓弩。
文帝的先驅隊伍到了,想直接進去,營門口的衛兵不讓。先驅說:“天子馬上就要到了!”把守營門的軍門都尉說:“將軍有令:‘軍隊裏只聽將軍的號令,不聽其他指令。
’” 過了壹會兒,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進入軍營。於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節詔告將軍:“我想進入軍營慰勞軍隊。”
周亞夫這才傳達命令說:“打開軍營大門!”守衛軍營大門的軍官對文帝壹行駕車騎馬的人說:“將軍有規定:在軍營內不許策馬奔馳。”於是文帝等人就拉著韁繩緩緩前行。
壹進軍營,周亞夫手執兵器對文帝拱手作揖說:“穿著盔甲的武士不能夠下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陛下。”文帝被他感動,表情變得莊重,手扶車前的橫木,稱謝說:“皇帝敬勞將軍!”完成儀式後才離去。
出了營門,群臣都表示驚訝。文帝說:“唉!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前面所經過的灞上和棘門的軍隊,就像兒戲壹般,那些將軍很容易用偷襲的辦法將他們俘虜;至於周亞夫,誰能夠冒犯他呢?”說罷,文帝仍然不停地稱贊周亞夫,並傳令重賞。
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許多故事為後人所熟悉,其中有壹則割發代首的故事,今天讀來仍然很有意義。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曹操非常清楚贏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對軍隊的紀律非常重視,三令五申地要求軍隊必須遵章守紀。針對有些士兵行軍作戰時不註意保護群眾利益的現象,曹操特意制定了嚴格而具體的法令,比如戰馬踏壞了群眾的莊稼即處以斬首。
這些紀律壹經頒布,深受群眾歡迎。 有壹次,曹操自己的戰馬因突然受到驚嚇,竄入田中踏壞了幾顆青苗。
監察官員壹看是最高統帥的馬踏壞了莊稼,又情有可原,當然不好定罪。但曹操卻不肯原諒自己,壹面抽打戰馬,壹面抽出戰刀就要自裁,這時身邊的侍衛趕緊攔住,眾僚屬也趕緊進言相勸,說丞相您是國家的頂梁柱,為了國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殺,馬踏青苗是因馬受驚,情有可原,就是按紀律制裁也應該寬大處理,等等。
而曹操卻壹本正經地說,紀律剛剛頒布,如果因我而不執行,今後別人也就沒有辦法執行了,還是要堅持自殺。 眾僚屬就建議說,是不是可以變通處理呢?比如“割發代首”。
於是曹操順坡下驢,同意作變通處理,自己用戰刀割下壹把頭發,以示警戒。 這個故事今天讀起來也許覺得可笑,認為割把頭發還弄得那麽嚴肅。
其實當時割頭發也是壹種很重的懲罰。古人奉行孝道,強調身體發膚由父母所賜,本人是不能輕易毀傷的,否則就是不孝。
因此,曹操這壹“割發代首”之舉,起到了震懾全軍、令行禁止的效果。我們暫且不管曹操這出戲是真是假,對於最高統帥的他能做到這壹點,這種遵紀守法的精神就足以值得學習。
柳傳誌遲到罰站 創造了聯想神話的柳傳誌也有許多傳奇故事,其中有壹則是他嚴於律己、遲到罰站的。 聯想集團建立了每周壹次的辦公例會制度,有壹段時間,壹些參會的領導由於多種原因經常遲到,大多數人因為等壹兩個人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柳傳誌決定,補充壹條會議紀律,遲到者要在門口罰站5分鐘,以示警告。紀律頒布後,遲到現象大有好轉,被罰站的人很少。
有壹次,柳傳誌自己因特殊情況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