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延安有什麽民俗文化,急!

延安有什麽民俗文化,急!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壹帶,“三黃壹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延安更是中國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壹輩革命家在這裏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延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延安市為國家退耕還林第壹市,獲批為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2011年,延安全年經濟總量達到1113.35億元,位列陜西省第五位。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陜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陜北大秧歌,無不寄托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幾人或上千人壹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壹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2009年國慶典禮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德國等地進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壹。並編成冀教版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中第二十九課和蘇教版語文6上語文書中第十四課《安塞腰鼓》。也被選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7年級下冊的第17課。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於陜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壹,2006年申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川胸鼓以鼓舞為基礎的壹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1991年參加省九運會開幕式。1994年參加國慶45周年獻禮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胸鼓之鄉”。2007年申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安民俗(15張)

陜北說書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陜北民歌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陜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信天遊分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安塞剪紙流行於陜西省安塞縣的壹種民間藝術。造型美觀,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陜北秧歌流傳於陜北高原的壹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2006年5月20日,陜北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川布堆畫來源於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撥花,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錢包、煙袋包上的裝飾物。其創作材料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諸色,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復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制作出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