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山《馬嵬二首》,向來被視為諷諭玄宗荒淫誤國之作。其七律,尤為諸選詩家所喜錄。最新出版之《唐詩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仍守此法,並做註雲:“原有兩首,都諷刺唐玄宗。”由是觀之,馬嵬詩之旨在諷諭,乃世所公認。 然近讀《社會科學戰線》(壹九七九年第三期),見載有秦似同誌《李商隱疇》壹文,雲:“李商隱詩,瑜瑕互見。佳品如紅櫻桃,燦然奪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澀肉硬,不能下喉。”……即以馬嵬詩而論。
《馬嵬》詩詞全文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詩詞註釋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楊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 徒聞 ”、“未蔔”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 ”指七夕相約之時。“ 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壹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 ”,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壹年壹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壹周天為壹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 ,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 ,生活幸福 。詩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張祜是唐代詩人中寫作馬嵬詩數量最多的壹位。他的《華清宮和杜舍人》是壹首吟詠唐玄宗壹生業績的詩歌,詩中這樣寫安史之亂:“細音搖翠佩,輕步宛霓裳。禍亂根潛結,升平意遽忘。衣冠逃犬虜,鼙鼓動漁陽。外戚心殊迫,中途事可量。雪埋妃子貌,刃斷祿兒腸。益知迷寵佞,惟恨喪忠良。”這裏又重提了“女色禍國”,結尾贊揚了玄宗的“過而能改”。
但在之後的又壹組《華清宮四首》裏,張祜卻已將憎恨的鋒芒內斂為冷靜的詠史。之二雲:“天闕沈沈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壹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之四雲:“水繞宮墻處處聲,殘紅長綠露華清。武皇壹夕夢不覺,十二玉樓空月明。”充溢其中的,是淒愴與空靈的情懷。曾自雲“顛狂遍九州”的張祜,也許是有太多的情懷有待抒發,他又欲罷不能地寫下了《太真香囊子》《雨霖鈴》《馬嵬歸》和《玉環琵琶》。“誰為君王重解得,壹生遺恨系心腸。”(《太真香囊子》)“宮樓壹曲琵琶聲,滿眼雲山是去程。回顧段師非汝意,玉環休把恨分明。”(《玉環琵琶》) 像是在替唐玄宗反省與謝罪,卻也為後人留下了壹個思維與想象的空間:楊妃死前有恨嗎? 這個問題已不得起楊妃於九泉而問之。後人經此有“愁”乎? 卻似已成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