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皮影戲的詩句

關於皮影戲的詩句

1. 關於皮影戲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皮影戲的詩句有:

(1).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

(2).文帝治國平天下,制樂傳於百姓家。

(3).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

(4).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

(5).壹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

(6).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

(7).有時明月燈窗下,壹笑還從掌握來。

1.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壹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操縱影人,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表演形式:

皮影戲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操縱戲曲人物,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壹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壹。

3.歷史起源:

皮影戲皮影戲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4]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壹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壹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有關“皮影”的詩句有哪些

壹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

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平天下,制樂傳於百姓家。

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

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壹笑還從掌握來。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

鑼鼓演繹高潮,只手掌控乾坤。

粉墨壹場戲,亂人生淒離。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陜西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叫,皮猴戲,紙影戲。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壹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壹。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壹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皮影戲

英文名:leather-silhouette show

所屬:中國

類別:藝術

興起: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清代。

別名:驢皮影、影子戲、燈影戲。

3. 關於皮影戲的句子有哪些

1、皮影是精選優質牛皮、羊皮、驢皮等獸皮為原料,經過泡制、刮薄、磨平,呈透明狀,再將人物、花草、器物圖案描繪於其上,用斜刀、平刀、三角刀等刀具刻鑿後,予以染色描繪而成。

它的人物形象多是側面造型藝術,雖然只有半面側影,卻把人物性格刻畫得誇張強烈,四肢靈活,能表演出許多優美動作。皮影與民間剪紙藝術相通,汲取剪紙藝術的方法,其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富有韻律,紋路疏密和諧,花紋圖案富有裝飾性,透明鮮麗。

2、掛起白幕,敲起鑼鼓點,燈光中映出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說唱中道出人世間悲歡離合……這是流傳於中國民間的古老藝術。也許在您童年的記憶裏,在家鄉,有壹種彩色的影人,它在人們的擺弄下,可以表演出各種好玩的動作,人們就被它吸引著,這就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中國皮影。

3、六月棲棲,風荷簇擁。入夢千回,哼壹曲傳統戲調、賞壹出古樸皮影、吟幾首唐詩宋詞,仿佛置身於千年流轉的舞臺,隨處都是壹幅意境無限的水墨畫。

紅色的演出臺下,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人們低聲的交談,孩子們清脆的笑聲,整個現場彌漫著濃濃的溫情與神秘。

咚咚鏘、咚咚鏘……開場鑼鼓響起,白色的銀幕上頓時人影起舞。伴隨著激昂有力的唱腔,精彩的皮影大戲拉開帷幕。

4、敲起鑼鼓,吹響嗩吶,拉著二胡……陽春三月,在郊區壹寺廟內,幾名來自陜西的民間藝人正在表演傳統的皮影戲。在藝人們精彩的表演下,壹個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被搬上臺,臺下不時傳來掌聲和孩童的笑聲……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陜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

5、在鄉下,壹年之中最清閑的時光來臨了。村上的老人們開始籌劃,要唱壹場皮影戲。

這是我童年記憶裏壹段抺不掉的快樂時光。壹出皮影戲要唱四五個小時。

前臺師傅壹邊唱著走調的花鼓詞,壹邊雙手靈活地舞著皮影,跟著劇情裏的人物同悲同喜;後臺師傅兼吹、打、拉、彈、唱於壹身,腳敲鑼手打鼓,放下鼓錘又拉二胡,忙而不亂。劇目由主家選定。

如《薛仁貴征西》《羅沖掃北》《嶽飛傳》等。山村的夜晚因皮影戲而熱鬧,在當時沒有電視的年代裏,看皮影戲是壹種絕好的娛樂方式。

隨著歲月的流逝,唱皮影戲的藝人已相繼離世,在鄉村再沒有皮影戲看了,看皮影戲已成為遙遠的記憶。在我的記憶深處,至今懷念那兒時看皮影戲的幸福時光。

6、皮影戲壹出現以後,它就和講史說書結合起來,更多的是表演歷史故事和民間的傳說。又符合人們的希望和追求,所以群眾也很喜歡它。

人們圍坐在影窗下,看著出神入化的表演,聽著如泣如訴的唱念,品味著跌宕起伏的劇情,難免會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情體驗聯系起來,常常莫名的感動。看似簡單而又平凡的皮影戲卻具有壹種獨特的魅力。

7、而如今,壹場皮影戲從開演到結束,觀者寥寥,除了老人就是小孩。看著眼前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時候觀看皮影戲的壹幕幕來。

那時候,只要有皮影戲表演,村上的喇叭最先開始預報。老人帶著板凳三五成群地趕往戲場,買零食的則趕緊到場,期望能占個好位置,小孩們則是妳追我趕,好不熱鬧。

壹場皮影戲還沒有開始,整個戲場早已是人聲鼎沸了。8、透過雪白的幕板,壹個個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的皮影人物妳來我往、嬉笑怒罵,人物活靈活現,情節真切逼人,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忽而凝神屏息,忽而拍案叫絕,不少觀眾紛紛拿出自己的手機拍照留念,小朋友在壹旁拍掌歡呼。

“太神奇了!”後面的觀眾不時伸長脖子,生怕錯過精彩畫面。現場也有很多年輕的80後:“小時候經常在老家看過皮影戲,人很多特別熱鬧。

搬到城市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看到皮影戲了,今天實在太激動了!”9、皮影戲又名“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壹,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來表演故事,是壹種深受人民歡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

陜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為全國之冠。看著皮影藝人表演的精彩場面,臺上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熱鬧非常。

而臺下稀稀拉拉的人群,不禁讓人感慨萬千。10、有人在研究皮影的獨特魅力,說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它有神秘感,對吧?玄學呀,也貫穿著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壹個很主要的東西。

玄,玄是什麽?玄就是神秘,那影戲吸收了各種戲曲的精華,使皮影戲更具有地方色彩和群眾性。我們皮影獨特的魅力在什麽地方?它有這壹層影窗,那麽這壹層影窗這壹擋,對吧?就帶來了神秘感。

那麽觀眾不知道我們怎麽演的,對吧?那我們也盡量地讓觀眾感受到我們的藝術感染力。11、秋漸重陽,午時晴好,廢園左近觀瞻。

幾聲簫鼓,方寸顯坤乾。古韻新辭喚起,幕中影,皆是勝絕。

金風斂,遺芳夢室,教漢武魂牽。多情,應笑我,貪詞戀曲,不羨佛仙。

把戲衫除卻,虛度華年。昨日禦園影戲,到如今,俗雅相諧。

雲腴裏,尋龍無跡,龍在九重天。12、明。

4. 古人描寫皮影的句子

翻閱資料,想了解壹下皮影戲的知識,無意中發現了壹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術士李少翁壹日出門,路遇孩子們拿著布娃娃玩,影子倒影在地上,栩栩如生。於是,他用錦帛做成李夫人的樣子,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在白色帳幔後面表演給武帝看,武帝龍顏大悅。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激起了我對久遠的皮影戲的興趣。

壹個巨大的木頭匣子是匠人們表演皮影的戲臺,匣子正面是由大塊白布做成的皮影幕,影幕上方懸吊壹盞燈泡;左右及後方是木頭墻壁,墻壁上繪畫了各種神仙的精美圖案;匠人們頭頂是露天。表演時,皮影匠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壹邊操縱戲曲人物,壹邊用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場面十分熱鬧。再看臺下的鄉親們,各個捂著下巴看的正歡。

我們這些孩子們,最不安分,不僅愛站在臺前看,還愛鉆進臺下,看那皮影兒到底是用什麽刻制而成,那麽精巧生動逼真。看那戲班子,老藝人又如何把那剪紙壹樣的牛皮人兒在幕布上挑撥的那樣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記得家鄉有壹位叫旦旦娃的皮影老藝人,雙手挑線,生,旦,凈,醜無所不能。他唱腔圓潤、動聽,夜間可傳十裏之遙,是當地群眾最仰慕的民間藝人。這天晚上由他臺前主挑。我們看見那老人端坐在臺子正中,聚精匯神,異常認真,說,唱,念做壹絲不茍。妳看他壹會兒雙槍對打,壹忽兒縱馬飛奔,壹忽兒跺腳吶喊助威,文武場面配合非常緊奏,十個指頭撥弄靈活,整臺戲被他壹人耍鬧得異常紅火,我們往往看得如癡如迷。

5. 描寫皮影戲的句子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壹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壹。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

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壹定的作用。

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

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

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6. 形容皮影戲句子

孩子們之所以對皮影戲如此著迷,還在於它高超的表演技巧,但是這種技巧只有在過節或過年時才能展現,平常的日子裏是看不到的。

有壹年過春節時,父母特別準許我去看了壹場皮影,演出的是《禿尾巴老李》、《王大娘鉅大缸》和《孫悟空大鬧天宮》。這場戲和平時不同的是影窗上有大面積的山水花鳥布景,而且都是活的,水能流、雲能飄,山光水色,美不勝收。

更新奇的是,人物能吸煙,而且在嘴裏吐出煙圈,孫悟空吃桃,清楚地看到把桃子咬下半塊。這場戲的情景至今我都不能忘懷。

這些技巧深深地迷住了孩子們,並深深地嵌入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