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蘇軾曾經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杜甫的這首絕句,的確是壹幅美妙的山水條幅。這畫面的中心,是幾棵蔥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壹隊白鷺直指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峰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壹條大河,水面停泊著遠方來的船只。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壹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壹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這種構思正體現了詩人杜甫善於象畫家壹樣“隨類敷彩”、“經營位置”。
雖是壹首描寫自然風景的小詩,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細柳新綠,這不是春天的色彩麽?黃鶯唱和,這不是春天的聲音麽?白鷺從南方飛回,正是帶著春意的來客。趁著春江水滿,江東的船舶不遠萬裏而至,說明人們已經開始了壹年之計在於春的活動。這壹切構成壹個鮮明的主題━━春天來了。作者飽蘸喜悅的筆墨,描寫這些清新活潑、生氣蓬勃的事物,以敏銳的觀察,攝下壹幅萬類春天競自由的景象。詩人從山上的積雪聯想到人間悠久的歲月,從江中的船只望遙見祖國遼闊的疆域。“千秋”、“萬裏”,這是何等開闊的胸懷。此詩作於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間”,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可是他的意誌依舊堅強,情緒仍然開朗、樂觀。
這首小詩,語言平易,並無僻字險語,似乎沒有經過多少推敲;其實不然。首先看對仗。絕句並不要求句句相對,而杜甫卻讓這首詩四句構成兩聯,壹聯之間每壹個詞都成雙作對,非常工整。再看用詞,後聯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極其考究。“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詩人的位置點出來了∶原來詩人是在室內通過窗戶向外看的。這個“含”字不僅含住了西嶺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詩人眼底。這樣,就不是平板地摹寫自然,還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賞。再說“泊”字,也可以換成“旁”或“過”,那就未免失之空泛。“泊”字能夠說明,那些長江下遊來的遠航船只,不只是在這裏尋常經過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門前,足見附近是個不小的水陸碼頭。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東吳”,頗有離蜀去吳之意。壹個“泊”字,似乎隱伏著見鞍思馬之感∶去不去東吳呢?有順路的船只在門外停著哩。詩人的躊躇心曲,在這裏不是也多少透露了壹點消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