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陽明心學《與辰中諸生書》:功名利祿古今中外沒什麽不同

陽明心學《與辰中諸生書》:功名利祿古今中外沒什麽不同

時代不是問題,問題還在每個人的本心上。

我們知道因為時代的特性和發展,讓現在很多人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都不是很了解,為了讓這篇總結更有可讀性,我也做了壹點功課。

心學的前身,事實上是南宋陸九淵提出:心即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發明本心。明心見性。六經皆我心的註腳。具體方法是 切己體察﹐求其放心﹐明義利之辨。

陸九淵把心學的大致輪廓描繪了出來,但卻沒解答:天理在人心中以什麽樣的形式存在。善是什麽?惡是什麽?私欲是什麽?良知良能又是什麽?人心的本體又是什麽?也沒把自己的理論跟儒家的經典進行有效的承接和融合,也沒這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實踐論和方法論。

直到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完成了從朱熹理學到陸九淵心學的回歸。

繼承了孟子在陸九淵心即理的基礎上,進壹步分析人心: 把人心的本體解讀為良知;而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把朱熹理學存在於事物之中的客觀天理,解讀為人心中天然存在的良知。

真正融合了理學體系,是中國儒家精神的真正體現。不僅對中國,也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重大影響。

其實陽明先生最初是追隨朱熹理學思想的,花了7天7夜研究“格竹子之理”,也沒有什麽感悟,最終放棄了“格物”這條路。後來被貶貴州,在那裏頓悟,並對《大學》有新的認識和詮釋,才完成了心學的思想體系。

也就是 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我們的心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明明知道什麽是對的,卻找不做的理由,就是私欲。而如果每個人都秉承良知分辨是非,就都可以成聖成賢。

所以教導我們致良知,就是《大學》中的“明明德”,是陽明先生在他49歲時正式提出的“致良知”這3個字的概念。

所以學習陽明心學,是為了反思並尊重儒學傳統,從陽明心學的精神遺產中 學會如何做人,學會如何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學會提升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是別人賜予的,而是依靠我們自己真誠悲憫的良知而行動才能獲得的。

它把 定義為 對良知的遵循和違背 。把 行動 確立為 檢驗是否遵循良知的唯壹標準 。從而提出了知行合壹的實踐論。將致良知確立為心學理論的核心,就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陽明先生主張的是人憑直覺會立刻知道自己的意誌或思想是對的,或者是錯的。 但它能告訴人的是應當做的事,卻不能告訴人知道怎麽去做。

陽明先生認為在具體情況下,要想知道怎麽做,需要結合具體情況,研究行動的具體辦法。但後來他的追隨者們覺得直覺也就是本心,可以把所有事都告訴我們,包括知道怎麽幹。所以這是我們需要註意的部分。

在《中西方哲學史》這本書中提到,“雖然王陽明說,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體。但是他沒有解答人心的本體是什麽?人心本體外的意念是什麽?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又如何使人從動物變成人的?良知在人的藝術創造,科學創造,以及組織創造中的的地位又是如何的?良知在人類社會的革命與進步中又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

這些關於人心的意識結構,良知的內涵,良知的外延,以及良知的歷史地位的研究都還沒來得及展開。這是王陽明留給我們的壹大片空白。卻是中華文明復興的契機。也就是說這上面有我們可以踐行、發展、壯大甚至升級的空間。感恩陽明先生,也感謝研究院給我未來有可能成長的機會。

下面以分享稿的形式展開:

大家好,咱們11組的各位老師早上好,很高興也很榮幸由我來開啟新壹周致良知的學習和踐行,感恩與各位的相遇!

婷婷老師找到我說到這個事情時我壹時沒有特別想要抒發的欲望,但卻剛好推著我進行早已規劃的陽明心學周總結,所以感恩您的成就!

老實說,傳統文化不是咱們平臺才能學,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和傳播它。但在這裏最難得的是有壹個嚴密的系統,在幫助我們學習踐行反思,修身養性。

原本修行就是在每時每刻,而壹個人在尚未形成習慣之前,好壹些的會在遇到問題時反觀自身,總結復盤壹下問題,下壹次能在哪裏改進,但 大部分人都還在原有的行為模式高速軌道上,難以停下來。

這個時候咱們現在這個致良知組織有序的系統,就會推動著我們每天去刻意形成這樣的習慣,這樣的設定 讓知識落地,讓我們真正能夠做到致得良知 ,所以非常感謝致良知教育研究院以及所有誌願者老師們的擔當和付出。

那說說正心班第壹周我的收獲吧

在《與辰中諸生書》這篇短文以及博仁老師的導讀中,我收獲了這3點:

原來在陽明先生那個時代,大多數人也都在求取功名利祿,對於成聖成賢,品德修身不多。跟現在情況大致相同。可見, 時代不是問題,問題還在每個人的本心上。

同樣是看重外在所謂的成功,原文中也講到人就容易從眾,也更容易焦慮和迷茫。

因為我們也經常會遇到聽從自己內心的時候,別人卻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我們,如果我們沒有清晰篤定的誌向,這就會讓我們感到困惑,堅持本心就更加困難。

所以為什麽說要遠離負能量,去跟誌同道合的人在壹起,就在講環境影響。因為對人性了解的越加透徹,以及人性某些大致相同的特性,就更容易做到接納。 有了接納,能量就不會花在內耗上了。

功名利祿這部分原文中還講到科舉與修心的關系,就如博仁老師說它並不妨礙人工作學習、致良知,這句話我也非常有感觸,之前聽愛自然生命力趙原野老師說 高考實際上真的是最公平的制度 了——它讓寒門子弟可以有機會突破階層。

所以以前總會有很多人去攻擊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那時我也在隨大流,認為的確不公,但隨著對它認識的深入,壹個超級大國這樣做可能已經是現階段最合適的了。而陽明先生也說 參加科舉,但不能被牽著鼻子走,而失了自己的誌向 ,所以誌向和制度是能夠相互結合,彼此促進。

當然,堅持自我和堅持本心是有區別的,這就是我收獲的第2點。

堅持自我,可能被包括自己也沒有分辨清楚的私欲,就比如博仁老師說所知障,學了壹點就以為自己全部都知道了的暗自得意。

我們經常說 知道和做到之間有很大的鴻溝 ,但是這所謂的知道就像是我們拿了壹節木頭做自己的手腳,雖然穿上衣服看起來跟我們身體連在壹起了,但妳是沒有辦法讓它融入到妳的軀體裏面,隨妳調用。

也因為“它”的存在,反而阻礙我們做好復健工作,恢復本來的生機。這也就是自以為知道卻成為我們真正做到的障礙。所以壹定要 警惕 ,同時 保持謙遜和自我反省

從誠意班開始就總是聽到要完全的利他無我,可我總在想:沒有我,哪來的他呢?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也是因為把關註點放在了自己的內心,所以聽到這些我內心其實是有抗拒的聲音。

我也知道,這很有可能是我被西方的精致主義利己的思維給荼毒了,也因為我並沒有完全理解陽明先生的中心思想有關,但仍然 珍惜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因為 人因相同而在壹起,卻因差異而成長。

就像有人問陽明先生:“論學方面,陸九淵與朱熹有很大差別,先生妳曾經說陸九淵‘在學問要領上把握得簡單明確’。如今看陸九淵的論述,卻有說到學問有講明,有實踐,以及用‘致知格物’方法去講明的情況,這裏與朱熹的學說沒有區別,反而與先生妳的知行合壹學說有所不同。為什麽?”

王陽明說:“君子之學,怎會有心去刻意區別?實事求是而已。我與陸九淵,在學說上並非輕率求同;兩者的區別,也不會加以掩飾。我與朱熹,在學說上並非追求區別;兩者的相同,也不會擔心有問題。假如伯夷、柳下惠與孔子、孟子同處於壹間屋子內,就他們觀點的側重和整體展開討論,大概也不能都壹壹符合,不過也不妨礙他們都是聖賢。 如果後世論學的人,全部是黨同伐異,被私心、浮躁之氣影響,這是把聖賢事業當作壹場兒戲看啊。

所以我對:“千萬不要想著跟別人不壹樣,不要標新立異“這話,個人覺得有點絕對。

這個世界的進步就是不斷有人提出異議,並且去證實它們,最終才得到發展。 有些事只代表個人,沒有普遍意義。方法和道理並不是相互排斥,彼此不相容的,相反它們可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我也認為有上面例子所說思想的陽明先生,在說到:“不求異於人,而求同於理”這句話的時候, 壹定不是很極端的說,完全就不能獨立於別人。 想起愛自然生命力體系林青賢院長的壹句話: 真誠的風險最小 。真誠、敞開,做更好的自己就好。

就像是收放心,博仁老師解析說要有東西是定在那裏—— 由它們做根基發展,才能建立穩定的價值觀和不受外物影響的選擇判斷。

這就是為什麽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要有穩定的成長環境,換句話就是用它們塑造 壹個強大的內心,這樣就不會被其他的事情牽移拉扯。

關於這個定,陽明先生則是帶大家坐禪,修收放心,我也剛好看了壹些禪修的書,無論是坐禪還是動禪,最終都在行走坐臥間,皆是修行。去覺知當時當刻的感受和行為。所以 坐禪不是目的,聆聽自己的身心才是目的 。定生慧。

最後,博仁老師說壹定是自己搞明白了才能夠跟別人說清楚,這種這點我非常認同。

不過也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搞明白和教別人同步進行,因為教是最好的學。所以這樣的分享其實也是傳播的壹種,也在用教的形式,但更謙卑,因為聽我們分享的人有很多更有智慧的。

但我們 “說”不僅僅是在求認同,這只是我們思想梳理外放的壹種形式 。所以,越講越明白。這裏就要感謝陸婷老師以及咱們組的誌願者老師們給我這個分享機會,感恩!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耐心聆聽,預祝大家新的壹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