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體詩與今(近)體詩到底有何區別?

古體詩與今(近)體詩到底有何區別?

古體詩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多為隔句用韻。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稱今體詩.它由新體詩發展而來.近體詩的句數、字數、對仗、平仄及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古體詩與近體詩有的區別和聯系

1、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麽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麽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壹,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壹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在用韻上;古體詩每首可用壹個韻,也可以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韻,也就是說可以在壹首中換韻。而近體詩每首只可以用壹個韻,再長的排律也不可以換韻。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句上押韻(除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而近體詩壹般只可用平聲韻。

在平仄方面,古體詩不講究。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

在律詩中,第壹、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是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形壹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實際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絕好的對聯。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壹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壹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壹字至十字以上,壹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壹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壹種。

2、聯系: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

南北朝後期有壹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唐代壹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註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崔旭《念堂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