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新情的古詩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壹種特殊的寫作手法對寫法。所謂對寫法,就是明確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並不直接描述,而是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委婉含蓄。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五年(756)。這年的六月,安祿冊兵破潼關,玄宗倉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改元至德。其時,詩人杜甫正攜家避難,暫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則只身去靈武,途中不幸被叛軍擄至長安。八月,杜甫在長安望月思家,便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五言律詩。詩壹開頭,就點出了詩人思念鹿阝州親人這個主題。但詩人並不直接從自己方向落筆,而是從對面設想著筆: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寫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第二聯通過未解憶長安的小兒女,進壹步襯托出妻子的孤寂。第三聯筆鋒壹轉,從想象中正面描寫妻子月下久佇的動人形象,進壹步映襯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尾聯表達了詩人希望結束這種相思之苦的願望。明明是詩人在長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兒女,詩人卻從對面落筆,寫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羈居長安的丈夫。詩人巧用對寫法,把他們夫妻之間纏綿悱惻的感情表達得委婉動人。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旅居長安時所作。古代的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登高飲酒的節日。但詩人旅居在外,孤身獨處,思念親人之情難以自已,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壹、二句正面直寫自己客居他鄉,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這兩句發自詩人心靈深處的詩句,道出了天下遊子的***同心聲,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三、四兩句詩人改變寫作角度,不再寫自己如何思念親人,而是在生活實感的基礎上,由對面寫來,想象兄弟們重九登高?而思念自己,這是更深壹層的描寫。重陽佳節,家中弟兄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時,很自然地會感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詩人運用對寫法,把對兄弟的思念情意表達得曲折而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