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譚景希三字的詩句

關於譚景希三字的詩句

1.帶譚的詩句有哪些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壹青螺.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贈我情.

《送劉相公朝覲二首》貫休

九苞仙瑞曜垂衣,壹品高標百辟師。

魏相十思常自切,曹溪壹句幾生知。

久交玉帳雖難別,須佐金輪去已遲。

唯杜荊州最惆悵,柳門回首落花時。

急征只是再登庸,生意人心萬國同。

燮理久征殷傅說,譚真欲過李玄通。

程穿峴首春光老,馬速商於曙色紅。

從此龍顏又應瘦,寰瀛俱荷代天功。

《送隆公上人》齊己

獨攜譚柄去,千裏指人寰。

未斷生徒望,難教白日閑。

空江橫落照,大府向西山。

好騁陳那孔,誰雲劫石頑。

《謝王詹事垂訪》齊己

鳥外孤峰未得歸,人間觸類是無機。

方悲鹿軫棲江寺,忽訝軺車降竹扉。

王澤乍聞譚渙汗,國風那得話玄微。

應驚老病炎天裏,枯骨肩橫壹衲衣。

《寄征士魏員外》羅隱

家遁蘇門節,清貧粉署官。

不矜朝命重,只恨路行難。

窗曉雞譚倦,庭秋蝶夢闌。

羨君歸未得,還有釣魚竿。

《王夷甫》羅隱

把得閑書坐水濱,讀來前事亦酸辛。

莫言麈尾清譚柄,壞卻淳風是此人。

《散關晨度》王勃

關山淩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詠數探得七》皎然

鄒子譚天歲,黃童對日年。

求真初作傳,煉魄已成仙。

鶴駕迎緱嶺,星橋下蜀川。

逢君竹林客,相對弄清弦。

《城南隅山池春中田袁二公盛稱其美夏首獲賞果》張九齡

憶昨聞佳境,駕言尋昔蹊。

非惟初物變,亦與舊遊暌。

幽渚為君說,清晨即我攜。

途深獨睥睨,歷險***攀躋。

林筍苞青籜,津楊委綠荑。

荷香初出浦,草色復緣堤。

樂處將鷗狎,譚端用馬齊。

且言臨海郡,兼話武陵溪。

異壤風煙絕,空山巖徑迷。

如何際朝野,從此待金閨。

《酬信州劉侍郎兄》顧況

劉兄本知命,屈伸不介懷。

南州管靈山,可惜曠土棲。

樵隱同壹徑,竹樹薄西齋。

鳥陵嶂合杳,月配波徘徊。

薄宦修禮數,長景謝譚諧。

願為南州民,輸稅事鉏犁。

胡為走不止,風雨驚邅回。

《衰病》白居易

老辭遊冶尋花伴,病別荒狂舊酒徒。

更恐五年三歲後,些些譚笑亦應無。

《洛陽》溫庭筠

鞏樹先春雪滿枝,上陽宮柳囀黃鸝。

桓譚未便忘西笑,豈為長安有鳳池。

《送李湜下第歸衛州便遊河北》韓翃

莫嗟太常屈,便入蘇門嘯。

裏在應未遲,勿作我身料。

輕雲日下不成陰,出對流芳攪別心。

萬雉城東春水闊,千人鄉北晚花深。

舊竹青青常繞宅,到時疏曠應自適。

佳期縱得上宮遊,旅食還為北邙客。

路出司州勝景長,西山翠色帶清漳。

仙人磯近茱萸澗,銅雀臺臨野馬岡。

屢道主人多愛士,何辭策馬千餘裏。

高譚魏國訪先生,修刺平原過內史。

壹舉青雲在早秋,恐君從此便淹留。

有錢莫向河間用,載筆須來闕下遊。

2.含有郁青林三字的詩

風雩亭詞

眷麓山之面隩,有弦誦之壹宮。郁青林兮對起,

背絕壁之穹隆。獨樵牧之往來,

委榛莽其蒙茸。試芟夷而卻視,

翕眾景之來宗。擢連娟之修竹,

森偃騫之喬松。山靡靡以旁轉,

谷窈窈而潛通。翩兩翼兮前張,

擁千麾兮後從。帶湘江之浮淥,

矗遠岫兮橫空。何地靈之久閟,

昉經始乎今公。怳棟宇之宏開,

列闌楯之周重。撫勝概以獨出,

信茲山之有逢。予揆名而諏義,

爰遠取於舞雩之風。昔洙泗之諸子,

侍函丈以從容。因聖師之有問,

各跽陳其所衷。獨點也之操誌,

與二三子兮不同。方舍瑟而鏗然,

諒其樂之素充。味所陳之紆余,

夫何有於事功。蓋不忘而不助,

示何始而何終。於鳶飛而魚躍,

實天理之中庸。覺唐虞之遺烈,

儼洋洋乎目中。惟夫子所與,

豈虛言之是崇。嗟學子兮念此,

遡千載以希蹤。希蹤兮奈何,

盍務勉乎敬恭。審操舍兮斯須,

凜戒懼兮冥蒙。防物變之外誘,

遏氣羽之內訌。浸私意之脫落,

自本心之昭融。斯昔人之妙旨,

可實得於予躬。循點也之所造,

極顏氏之深工。登斯亭而有感,

期用力於無窮。

3.譚嗣同在《潼關》中描寫山水的詩句是什麽

譚嗣同在《潼關》中描寫山水的詩句是: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原文:

潼關

近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賞析: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裏。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壹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壹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壹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壹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壹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4.求藏頭詩用譚晶瑩三個字編制壹首很美的詩句謝謝

譚笑功成調鼎鼐晶簾卷午風另輕瑩然冰玉見清詞美人醉贈珊瑚釵譚真欲過李玄通,晶旗初下玉關東。

瑩然冰玉見清詞,美人細意熨帖平。譚老極希夷晶晃明苔砌瑩徹肝膽醒美人姿態裏譚笑愧諸侯,晶熒願見收。

瑩理平如璊,美色已成塵。譚笑得公卿,晶明畫不逮。

瑩為滄海鏡,美譽動丹青。譚笑得公卿,晶熒失蚌胎。

瑩若朝星析,美人挾銀鏑。譚老極希夷,晶晃明苔砌。

瑩為滄海鏡,美言不可聽。譚老極希夷,晶晃明苔砌。

瑩目復怡心,美人不可親。譚老極希夷,晶晃明苔砌。

瑩為滄海鏡,美人摘新英。譚端用馬齊,晶熒失蚌胎。

瑩凈魚枕冠,美景惜文會。

5.望洞庭古詩鑒賞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

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這首山水小詩將洞庭湖描寫得如此高曠清超,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壹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宋代文學家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壹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壹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壹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壹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壹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壹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壹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壹體,望去如同壹只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壹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壹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壹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壹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壹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壹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6.鎮巴譚氏字派(光思雲遠方)的前輩字派誰知道

永興公簡歷 永興公,於明成化元年(1465)從南賓縣(今石柱縣)雙慶亂窖坪與徐氏弟兄同迀豐都縣安仁裏土好坪(今石柱縣三匯鄉上,下坪村)落業。

譚氏居上,名曰譚家壩(今三口井),徐氏處右,名曰徐家彎,唐氏居左,名曰唐家壩,齊第三條古堰溪直上為界。至成化 四年(1468)金氏弟兄亦落業土好坪之下,名曰金家樓,後移居茶園坪。

從此“四大姓”***處滋土之親而始。不幸明末丁酉年桐月望前三日,兵戈虜掠土好坪,擊崇(重)高祖之耳孫死傷眾多,失散、遷移者過半,近者市廓安仁,遠者忠墊梁山,天各壹方。

少數幸者仍居此坪,繁衍至今(尊字輩)22代。永(或遠)興公是土好坪分支開山鼻祖,葬於該坪堰塘壩生基於焉。

附 件(壹)詩句 譚公忠立字智敏,為國有功,授封平遠將軍加兵馬節度使,鎮守南蠻司牧黃州府,漢攘平制苗頑,其親題詩雲:“壹從提劍掃煙霞,掌柱西南半邊天。鐵彈不磨唐世界,虎符自是漢時賢。

耕桑奠土三千裏,忠孝遺芳九百年。繼嗣勿忘先祖德,好將世業裕光前。”

載自楚地(譚氏宗譜)譚公朝、滿、昆、仲,於明洪武二年(公元壹三六九年)農歷三月初二日,攜領兄弟子侄等人,自楚入川,奔至巫山廣渡口,分袂時,賊律壹首(是總詩句),詩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青蘆岸上同分手,綠柳江邊看發芽,咬破指頭書血字,睜開淚眼滴恒沙,兒人離散川東去,壹夢雲迷北海遮,否泰在天皆由命,悲歡由已總無他,後人追憶此詩句,千百年前是壹家”。說明:因各老譜記載差異較大,編者***識續用石溪場(宗譜)年載本詩句。

(二)字輩的由來 字輩是代表長輩和晚輩的次序,有利於尊老愛幼,防止近親婚配。字輩是由吾族各宗祠例會議定發布,後生照此執行,用完再擬,不得重復。

石柱譚氏各祠,均沿襲楚地老字輩,入川後,各支系,房系自立字輩。如今出現不依字輩取名,上取若幹輩,下取若幹輩,如此下去,勢必亂代,尊卑不分。

故本次續撰譜,重印各支,各房字輩,以糾其亂。起源輩序祁、綿、春、梅、奕、會、珍、雲、照、軒、伍、菁、與、裕、簡、時、曲、濟、青、太、玉、章、祥、綸、永、芳、湘、崇、榮、德、希、誠、皓、光、為、恭、克、用、卷、建、宮、可、守、武、進、宏、仁、格、安、仕、處、德、巽、倫、正、義、明、仲、道、善、仁、瑚、公。

麻成輩序忠、孝、正、才、仁、東、全、文、勝、維、遺、思、萬、代、玉(國)、朝(滿)、光(鑒、元)。元政,元貞石柱脈系各支、房字輩元政派系朝祥支系石溪場宗祠老字輩“友添紹景,單賢丹廷,春正世壹,天地人和,永定康寧,祈祥千萬,高增廣厚,學孔孟言,欽明文思,光昭先德,福壽榮華”。

後增字輩“昭[朝]開大典,長懷恩波,名推前哲,才展東坡,謙恭受益,虛衷琢磨,立身行道,登甲聯科,策對著美,經濟包羅,蛟興雲雨,鳳鳴卷啊,欲貴心同,為富多文,臣效補職,子慕蓼莪,吉甫作誦,端木切磋,古訓宜守,乃庚載歌”。朝禎支系西沱協石館宗祠登單肇文,明振家聲,承先繼誌,學立德貞,大道佐國,裕順和平,光昭世守,普安永清,本源克定,鐘俊毓英。

朝貴支系西沱大宗祠永全洪家,以學承繼,楊在明廷,思乃布宜,元士孔邇,月映中天,可其清言,萬世明顯。坡口壹支洪金滿蔔,書萬仲立,本之文思,啟先必裕,仁善傳芳,長逢太運,蔔應奇昌,楷模棫樸,奕翼馨香,詩禮世家,規度程章,贊纓貴胃,丕振鄉邦,仰沾高厚,福祿安康。

元貞派系滿二支系金彰房系書繼茂全單,良文明啟先,碧玉人尚傳,宗正永映天,雲科奇遠代,後生照譜賢,茲培光澤仕,昌達躍萬年,俊桀思祿林,益壽延福增,紅陽霞高顯,大海波靜清,建功立業誌,龍鳳飛朝廷,家發吉祥盛,錦江輝前程。滿四支系繼龍房系總輩序壹滿、元、單、龍、單、世老字派萬思景朝德,仲承登正延,光先原有本,文明啟治天。

後增字輩統緒昭百代,宗功照千年,輝煌貽巨典,沒有過著夕賢,英雄從已古,支澤永遠傳,繼述良裴易,流徵尚綱然,心田作福地,善體攝家邦,純武寫忠厚,楊列紹書香,燕翼成謀久,蠹斯衍慶長,尊前以裕後,蘭桂同聯芳。化龍房系總字輩滿、元、單、龍、世、單、汝、單(從滿四至單***九代)老字輩文單應朝仕,國正天星壹,才人登第久,麟鳳昭祥禧,家傅明有德,大學維清奇,必增光尚誌,承裕永宗宜。

註:六房的字系,第壹句,是“茂廷文朝仕”等其余全同。後議字輩立言鴻繼序,倫理貴周知,純孝徽和順。

宗先見作為,豐功勤善逑,佑啟錫洪慈。後代齊興發,萬年福祿時。

譚廣壹房世天分房朝良單宇,元功茂運,俊傑升榮,顯承謨烈,佑啟後昆。新字輩飛上表天星月紅,照到萬裏國太平,五洲四海風雷動,雨落濕地藤復舒,數花多果長得盛,鳳凰唱曲永傅代。

註:箱升壽七旬壽期,召集族人譚榮富等,於1984年正月二十九日 升炳提供世地分房(高臺壩字輩)滿龍顯化,廣世文汝,揚表紹應,崇貴書庭。良元宇壹,天地人和,永定安宜。

文明凰希,泰國家慶,德大學維,世傅明清。 永生供稿飛龍房系譚敬壹房世綱分派總輩序滿、元、單、龍、單、世(從滿四至世字輩)祖單紹子金守本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