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辛棄疾;詞;藝術風格
辛棄疾是南宋最傑出的愛國詞人,其流傳下來的詞作有600多首。他的詞和人生道路緊密相連。在南歸前,他已開始填詞,但流傳下來的詞作較少;南歸後到42歲閑居上饒帶湖前,他創作了不少風格豪放悲壯的詞,表達了想要重整舊河山的願望;帶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罷職前,他的創作達到了壹個高峰,題材和藝術風格都有了很大發展,許多名篇就產生於這壹時期;晚年東山再起,主戰派的部分人士被重新啟用,該時期他創作的作品雖然較少,但大部分詞仍體現了其關心現實、熱愛國家的情懷。
壹、辛棄疾詞的藝術風格
辛棄疾在詞的創作上頗有建樹,他以文為詞,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其創作的詞大多具有豪邁奔放、沈郁悲壯和剛柔並濟的藝術風格。
(壹)豪邁奔放
自蘇東坡開創豪放詞之後,宋詞風格多元,婉約豪放,各放異彩。至南宋辛棄疾,將宋詞的豪放之風推向新的高潮。在政治上,辛棄疾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的正義愛國態度,對詞作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辛棄疾強調,時代風雲、社會變化、思想情感,應該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內容和根本宗旨。特別是壹個人的豪情壯誌,更應成為文學作品的魅力源泉。他不認同文學作品只是表現“離合悲歡”與“兒女恩怨”,尤其對宋詞過於講究章法、過於追求玲瓏的表現形式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有意雄泰華,無意巧玲瓏。”(《臨江仙》)他重情感,講氣勢,推崇鏗鏘有力、雷霆萬鈞的豪放詞風。辛棄疾壹生懷有豪情壯誌,其不少詞都描寫了他參加抗金鬥爭的情況,表達了收復中原的熱切之情。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的開頭從登亭遠望寫起,“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楚天”在這裏泛指江南的天空。作者極目所見的是這樣壹種景象:楚天千裏,秋色無際,長江之水浩蕩無涯,壹直流到天的盡頭。闊大的景象表現出詞人心懷祖國的博大胸襟。
(二)沈郁悲壯
辛棄疾壹生以報國為誌,但南宋王朝並沒有重用他,這是辛棄疾精神上最大的苦悶,因而表現深沈的、壯誌未酬的憂憤之情的詞成為辛詞愛國思想的另壹個出發點,這類詞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數。如《破陣子》即這類詞的代表,詞作中的“可憐白發生”表明南宋王朝扼殺的不僅是其個人才能,還是整個民族國家復興的希望。醉後夢中,詞人恍惚回到沙場,犒軍點兵,殺敵立功,而末句又重回現實:壯誌未酬,英雄遲暮。又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名為懷古,實為傷今,含蓄地表達了詞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昂揚鬥誌。辛棄疾在鎮江壹年,正積極備戰時,卻忽然被調職,隨即又被罷官。韓健胄壹意孤行,貿然前進,造成北伐慘重失敗。1207年,六十八歲的辛棄疾懷著壹生未酬的壯誌悲憤地離開了人間。
(三)剛柔並濟
辛棄疾的詞不僅具有豪放的氣勢,還具有“清而麗,婉而嫵媚”的特點,表現出壹種剛柔並濟的藝術風格。有的“效白樂天體”,有的仿朱敦儒、李清照的詞風,有的婉約像秦觀、晏幾道的小令,這正是其剛柔並濟、不拘壹格風格的再現。如《青玉案?元夕》這首詞主要塑造了壹個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形象,是辛棄疾剛柔並濟、風流嫵媚詞風的代表作。作者在詞的開頭寫元宵的場景,對那些“笑語盈盈”的觀燈人來說是正襯,而對孤高的“那人”來說則是反襯。全詞壹***十三句,用以反襯的就有九句,只有最後四句,作者寫了主要的人物形象,並再現了人物形象的孤高性格。在該詞中,作者把這壹形象放在元宵佳節、火樹銀花的熱鬧場面中進行塑造,可見其創作手法之高明。通過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使讀者聯想到詩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郁悶,不難看出,詞中的“那人”正是作者自己被排斥時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