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隋代主要詩人中以哪位詩人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

隋代主要詩人中以哪位詩人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

選:A.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 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其余的:

盧思道(約531—582或535—586) 隋代詩人。字子行。範陽(今屬河北涿縣)人。北齊時,為給事黃門侍郎。北周間,官至儀同三司,遷武陽太守。入隋後,官終散騎侍郎。終年52歲。其卒年壹說為隋開皇六年,即公元586年。盧思道是"北朝三才"之壹邢劭的學生。北齊天保年間,即以文章著名。北齊文宣帝死後,當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擇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過得壹二首,唯盧思道得8首,故時人稱為"八米盧郎"。盧思道的詩長於七言,對仗工整,善於用典,氣勢充沛,語言流暢,已開初唐七言歌行的先聲,在北朝後期和隋初有較高地位。代表作《鳴蟬篇》抒發客愁鄉思,譏諷長安權貴"繁華輕薄"的生活,詞意清切,寄托較深,曾受到庾信的贊賞。《從軍行》描寫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諷刺武將邀功求賞,是壹首較好的邊塞詩。盧思道的文以《勞生論》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齊、北周官場中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態,頗為生動傳神,被今人錢鐘書譽為北朝文壓卷之作。他還有《北齊興亡論》、《後周興亡論》等史論,通過親身經歷,論二代滅亡之原因,也具識見。有集30卷,已佚。今傳《盧武陽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事跡見《北齊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史》本傳。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的詩印象不是很深,在歷史記載上,比之前兩位就稍顯不足。

隋煬帝:首先,他是皇帝,曾戰功赫赫又臭名遠揚的皇帝(純屬廢話)。但楊廣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為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臺,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傳》),於是愛好梁陳宮體。《隋書·文學傳序》稱:“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壹變其風。”今存其詩多為樂府歌辭,內容或為應酬贈賜,或寫聲色遊娛,顯然沾染齊梁之風。但他也有顯示帝王之尊的雅體,“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如《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征群臣》及《白馬篇》 2首。清代沈德潛認為這類作品“氣體自闊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陳後主勝之”(《古詩源》)。由於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他又有精工的詩句,如“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應麟以為“絕是唐律”(《詩藪·內編》),對初唐近體發展有壹定影響。《隋書·經籍誌》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跡見《隋書》本紀。

其實個人認為,A、C沒差,但好像薛道衡的歷來評價中,常有“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這壹說哎。